狙 公
劉 基
楚有養狙以為生者,楚人謂之狙公①。旦日,必部分眾狙於庭②,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實,賦什一以自奉③。或不給,則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違也。
一日,有小狙謂眾狙曰:“山之果,公所樹歟?”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歟?”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則吾何假於彼而為之役乎?”言未既,眾狙皆寤。
其夕,相與伺狙公之寢,破柵毀柙④,取其積,相攜而入林中,不複歸。狙公率餒而死。
鬱離子曰:“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⑤,其如狙公乎!唯其昏而未覺也,一旦有開之,其術窮矣。”
【注釋】
①狙(jū居)公:養獼猴的人。 ②部分:部署、分派。 ③什一:十分之一。 ④柙(xiá俠):獸籠。 ⑤揆(kuí奎):度量。
【作意】
以猴喻人,要求統治者禦民有術,取之有道。
【鑒賞】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人者食於人,治於人者食人,這是幾千年來剝削階級定下的“規矩”。為了使這些“規矩”得以順利地施行,統治者想了許多辦法,概括起來不外文治和武功這軟硬的兩手。在他們的統治下,老百姓失去了自己的思想,變得麻木不仁,逆來順受,似乎統治者的剝削壓榨乃是天經地義的。這時,如果有人站出來說:統治者的剝削和壓迫是不合理的,惟有勞動者自己才應是主宰世界的主人!其振聾發聵的思想力量將是何等強大。
《狙公》這篇寓言就是用猴子從“昏而未覺”到在小狙的啟發下覺醒的故事,說明了一個誰養活誰的大道理。當眾猴“昏而未覺”時,隻能逆來順受地受“狙公”的擺布,每天早出晚歸地替“狙公”幹活,而且還有老猴子帶隊押陣。但它們得到的隻有十分之一,而十分之九要進獻給主人。倘若誰做不到,就要挨鞭子。這時的猴子們,隻是“畏苦”,但不敢反抗,就因為它們在統治階級思想的麻醉下,認為是自己理虧,“沒完成任務”,受罰是當然的。
這樣一個被顛倒了的理論被一個小猴子顛倒了過來。它以兩個簡單的問題,啟發了眾猴,使它們認識到,山上的果實是靠自己的勞動得來,而與狙公毫無關係,擺脫他的奴役是完全正義的,合理的。於是牠們大膽采取了行動,衝破牢籠,走向自由。結果,不勞而獲的狙公不但沒有積蓄,而且隻能凍餓而死。
寓言所揭示的是剝削無理、壓迫無理的思想,但作者的意圖則隻是“以術使民”要有道可“揆”,即要求輕徭薄賦,不要竭澤而漁,反對的隻是“賦什一以自奉”,並不是號召人民反抗剝削和壓迫。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形象大於思想”吧。
孔夫子給統治者策劃的治國之道,有一條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即所謂的“昏而未覺”,劉基借小猴而“開”之,體現了他作為思想家的偉大,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從那以後,又有多少仁人誌士,為了使“昏而未覺”的人民覺醒,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從世界範圍來說,這個課題直到今日也沒有完成。
【補充說明】
徐一夔《鬱離子·序》雲:“《鬱離子》者,誠意伯劉公在元季時所著之書也。公學足以探三才之奧,識足以達萬物之情,氣足以奪三軍之帥。以是自許,卓然立於天地之間,不知自視與古之豪傑何如也。……(《鬱離子》)其言詳於正己、慎微、修紀、遠利、尚誠、量敵、審勢、用賢、治民,本乎仁義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禍福之幾,審乎古今成敗得失之跡,大概矯一時之弊,有激而言也。牢籠萬匯,洞釋群疑,辯博奇瑰,工於比喻而不失乎正。驟而讀之,其鋒凜然,若太阿出匣,若不可玩;徐而思之,其言確然,鑿鑿乎如藥石之必治病,斷斷乎如五穀之必療饑而不可無者也。豈若管、商之功利,申、韓之刑名,儀、秦之捭闔,孫、吳之陰謀,其說詭於聖人,務以智數相高而不自以為非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