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 戒
李東陽
予年二十九,有脾病焉①。其證能食而不能化,因節不多食。漸節漸寡,幾至廢食,氣漸薾②,形日就憊。醫謂為瘵也③,以藥補之;病益甚,則補益峻。歲且盡,乃相謂曰:“吾計且窮矣。若春木旺,則脾土必重傷。”先君子憂之④。
會有老醫孫景祥氏來視,曰:“及春而解。”予怪問之。孫曰:“病在心火,故得木而解。彼謂脾病者,不揣其本故也。子無乃有憂鬱之心乎?”予爽然曰:“嘻,是也。”蓋是時予屢有妻及弟之喪⑤,悲愴交集,積歲而病,累月而憊,非唯醫不能識,而予亦忘之矣。於是括舊藥盡焚之,悉聽其所為。三日而一藥,藥不過四五劑,及春而果差⑥。
因歎曰:“醫不能識病,而欲拯人之危,難矣哉!”又歎曰:“世之徇名遺實、以軀命托之庸人之手者⑦,亦豈少哉!鄉不此醫之值⑧,而徒托諸所謂命醫,不當補而補,至於憊而莫之悟也。”
因錄以自戒。
【注釋】
①脾病:消化係統疾病。 ② 薾(er而):疲困貌。 ③瘵(zhài債):肺結核病。 ④先君子:已故的父親。 ⑤“蓋是時”句:作者二十九歲時為成化十一年(1474),當年其繼室嶽氏去世,而前一年有弟弟東川之喪。 ⑥差:同“瘥”,病愈。 ⑦徇名遺實:隻為名氣不顧實際。 ⑧鄉(xiànɡ向):同“向”,從前。
【作意】
從自己治病的經曆中認識到“徇名遺實”的危害。
【鑒賞】
醫生治病,最重要的是對症下藥,而為了對症下藥,首先要能“識病”,即診斷準確。庸醫誤人,就在於不負責任,不懂裝懂,胡亂診斷,盲目下藥。病人吃了不對症而下的藥,其後果可知。李東陽因憂傷成疾,影響脾胃,庸醫卻胡亂說他是肺病,亂用補藥,越補問題越嚴重之後,庸醫仍不反思自己是否誤診,而是覺得劑量不夠,進一步加大分量,“補益峻”。幸好庸醫自覺黔驢技窮而撒手,否則,作者一條年輕的生命就要喪在他的手裏了。後來,作者遇到老醫生孫景祥,視病情,探病根,對症下藥,終於使得病情迅速好轉,直至康複。
從作者所敘的治病經曆,我們可以懂得庸醫和名醫的區別,懂得醫道、醫德和醫技的重要,懂得治病服藥,貴在對症,而不在量的多少和價的貴賤,更不是什麽病都隻要吃補藥就可痊愈這樣一些道理。這些,可以說是本文留給讀者的表層教益。但是,作者的目的其實是借題發揮,告誡世上眾多“徇名遺實,以軀命托之庸人之手”的人,不要輕信盲從。小到治病,大到治國,世界上總有那麽一些“不能識病而欲拯人之危”的騙子,利用不知怎麽得來的“名氣”,誘人上當。可悲的是,世上很多人往往貴耳賤目,崇拜名人蔚為風氣,對名人,不論其是否貨真價實,總是趨之若鶩,甚至把一些沽名釣譽的騙子的胡說八道當“補藥”來吃,“至於憊而莫之悟”。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令作者慨歎不已,也值得今天的讀者深思。
【補充說明】
楊一清《懷麓堂集·序》雲:“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先生孝友天至,其素行金完玉粹,名滿天下,而自視欿然。位極人臣而樂善如不及履。常應變,恒介介不易守。蓋其文章與功業並茂,斷有以立於世者,而謂其不本之德不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