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荊軻刺秦王

(漢)佚名

荊軻入秦,不擇日而發。[1]太子[2]與知謀者,皆素衣冠,送之於易水之上。荊軻起為壽,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高漸離擊築,宋意和之。[3]為壯聲則發怒衝冠,為哀聲則士皆流涕。二人皆升車,終已不顧也。二子行過,夏扶當車前刎頸以送二子[4]。

行過陽翟[5],軻買肉,爭輕重,屠者辱之。武陽欲擊,軻止之。

西入秦,至鹹陽[6]。因中庶子蒙[7]白曰:“燕太子丹畏大王之威,今奉樊於期首與督亢地圖[8],願為北蕃臣妾[9]。”秦王[10]喜,百官陪位,陛戟[11]數百,見燕使者。軻奉於期首,武陽奉地圖。鍾鼓並發,群臣皆呼“萬歲”。武陽大恐,兩足不能相過[12],麵如死灰色。秦王怪之。軻顧武陽前謝曰:“北蕃蠻夷之鄙人,未見天子,願陛下少假借之[13],使得畢事於前。”秦王曰:“軻起督亢圖進之!。”

秦王發圖,圖窮[14]而匕首出。軻左手把秦王袖,右手椹其胸[15],數之曰:“足下負燕日久;貪暴海內,不知厭足;於期無罪而夷其族[16]。軻將海內報仇。今燕王母病,與軻促期[17]。從吾計則生,不從則死!”秦王曰:“今日之事,從子計耳。乞聽琴聲而死。”召姬人[18]鼓琴。琴聲曰:“羅縠[19]單衣,可掣[20]而絕。八尺屏風,可超而越。鹿盧之劍[21],可負而拔[22]。”軻不解音,秦王從琴聲,負劍拔之,於是奮袖[23]超屏風而走。軻拔匕首 之,決[24]秦王耳,入銅柱,火出然。秦王還,斷軻兩手。軻因倚柱而笑,箕踞[25]而罵曰:“吾坐[26]輕易,為豎子[27]所欺,燕國之不報[28],我事之不立哉!”

(見《燕丹子》)

〔1〕荊軻:戰國時衛人,遊曆燕國時,被燕太子丹高價聘為刺客,行刺秦始皇,未成被殺。不擇日:不選擇吉日,表示他決心赴死。 〔2〕太子:燕太子丹。易水:河流名,在今河北省西部。 〔3〕高漸離:戰國燕人,善於擊築。荊軻的好朋友。築:古樂器名,似箏。宋意:戰國燕人,荊軻的朋友。 〔4〕夏扶:人名。古傳夏扶為血湧之人,怒而麵赤。見《史記·荊軻傳》注。 〔5〕陽翟:地名,故址在今河南省禹縣。 〔6〕鹹陽:秦國都城,故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 〔7〕中庶子:秦時掌管宮中雜務的官。蒙:人名。 〔8〕樊於期:秦將領名,因秦始皇族滅他全家而逃亡在燕,被懸賞捉拿。荊軻要求借他的頭作為晉見之資,他即自刎予以成全。督亢:燕國地名,是秦始皇垂涎已久的地方。 〔9〕北蕃臣妾:北方奴仆一樣的附屬國。 〔10〕秦王:指秦始皇嬴政。 〔11〕陛戟:宮殿台階下持戟的武士。 〔12〕兩足不能相過:兩腳不能交叉跨步,形容武陽害怕之極的樣子。 〔13〕少假借之:稍稍寬恕他。 〔14〕圖窮:地圖翻完。 〔15〕椹(zhēn珍):砧板。椹其胸,以其胸為砧板。這裏指以匕首尖頂住秦王胸部的意思。 〔16〕夷:滅,平,殺戮。夷其族,滅其家族。 〔17〕促期:簡短約定(希望行刺成功)。 〔18〕姬人:宮女。 〔19〕羅縠:細的絲織品。 〔20〕掣:抽取。 〔21〕鹿盧:劍名,因劍柄用玉飾成轆轤狀而得名。 〔22〕負而拔:把劍推向背後,以便於拔出。 〔23〕奮袖:用力抽出衣袖。 〔24〕決:傷。 〔25〕箕踞:伸開兩腿而坐,因像簸箕而得名。這是一種對對方不禮貌的姿勢。 〔26〕坐:因為、由於。 〔27〕豎子:罵人的話,意思是“小子”,這裏指秦王。 〔28〕報:報答。意思是燕國厚待他,他不能報答了。

《燕丹子》作者及成書年代均不可考,一般認為當在隋以前。荊軻刺秦王,曆史上可能實有其事,《史記·刺客列傳》亦有較精采的記載。《燕丹子》的記述較為詳盡曲折,《隋書·經籍誌》將它列入“小說家”,明代胡應麟譽為“古今小說雜傳之祖”。

故事從燕太子丹被質於秦受到侮辱,發誓報仇開始,逐漸展開,由麹武而引出田光,由田光才引出荊軻。前麵通過荊軻與太子丹的對話以及太子丹厚遇荊軻的種種做法,極力渲染荊軻的深思熟慮,成竹在胸。這裏所選的是故事的最後一部分。故事緊張曲折,人物性格鮮明。易水送別,氣氛悲壯;買肉受辱不報,突出荊軻的因大容小的氣度。宮中行刺分三層寫:進殿時,對比武陽的恐懼,突出其鎮靜從容;獻圖得手,顯出其大義凜然;行刺失敗,視死如歸且能自責,最後完成了這個悲劇英雄的形象刻畫。琴聲授計,使秦始皇死裏逃生,荊軻不懂音樂,終於功虧一簣,這個意外的轉折既神奇又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