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 外國道人

(晉)荀氏

太元十二年[1],有道人外國來,能吞刀吐火,吐珠玉金銀;自說其所受術即白衣[2],非沙門[3]也。嚐行[4],見一人擔擔[5],上有小籠子,可受[6]升餘。語擔人雲:“吾步行疲極,欲寄君擔。”擔人甚怪之,慮是狂人,便語之雲:“自可爾耳[7],君欲何許自厝[8]耶?”其人答雲:“君若見許[9],正欲入君此籠子中。”擔人愈怪其奇:“君能入籠,便是神人也。”乃下擔。即入籠中:籠不更大,其人亦不更小,擔之亦不覺重於先。

既行數十裏,樹下住食。擔人呼共食。雲:“我自有食。”不肯出。止住籠中,飲食器物羅列,肴饌豐腆[10]亦辦。反呼擔人食。未半,語擔人:“我欲與婦共食。”即複口吐出一女子,年二十許,衣裳容貌甚美。二人便共食。食欲竟[11],其夫便臥。婦語擔人:“我有外夫,欲來共食。夫覺,君勿道之!”婦便口中出一年少丈夫共食。籠中便有三人,寬急之事[12],亦複不異。有頃,其夫動,如欲覺,婦便以外夫內口中[13]。夫起,語擔人曰:“可去。”即以婦內口中,次及食器物。

此人既至國中[14],有一家大富貴,財巨富,而性慳吝[15],不行仁義。語擔人雲:“吾試為君破奴慳囊。”即至其家。有一好馬,甚珍之,係在柱下,忽失去,尋索不知處。明日,見馬在五鬥罌[16]中,終不可破取,不知何方得取之。便往語言:“君作百人廚[17],以周一方窮乏[18],馬當得出耳。”主人即狼狽作之,畢,馬還在柱下。明旦,其父母老,在堂上,忽複不見。舉家惶怖,不知所在。開妝器[19],忽然見父母在澤壺[20]中,不知何由得出。複往請之。其人雲:“君當更作千人飲食,以飴[21]百姓窮者,乃當得出。”既作,其父母自在**也。

(見《靈鬼誌》)

〔1〕太元十二年:公元三八七年。太元,東晉孝武帝司馬曜的年號。 〔2〕白衣:佛教徒穿黑衣,世俗之人穿白衣,因以“白衣”代指世俗之人。 〔3〕沙門:和尚,是佛教對出家奉佛者的稱呼的音譯。 〔4〕嚐行:曾經在外行路。 〔5〕擔擔:挑著擔子。 〔6〕受:裝。 〔7〕自可爾耳:自然可以這樣。 〔8〕何許自厝(cuò挫):在哪裏安放你自己。厝,安置。 〔9〕見許:允許。 〔10〕肴饌豐腆(tiǎn舔):飯菜豐富。腆,豐厚而美好。 〔11〕食欲竟:快吃完。 〔12〕寬急之事:(籠中)寬窄的情形。 〔13〕內口中:藏在嘴裏。內,納。 〔14〕國中:城中。 〔15〕慳吝:吝嗇。 〔16〕五鬥罌:可裝五鬥的陶製盛酒器,口小肚大。 〔17〕百人廚:供百人吃喝用的飲食。 〔18〕周:周濟。窮乏:貧窮的人。 〔19〕妝器:梳妝用的盒子。 〔20〕澤壺:裝膏澤的小瓶,可能是一種脂粉盒。 〔21〕飴(yí移):這裏是給人吃的意思。

荀氏《靈鬼誌》,原書已佚,魯迅輯入《古小說鉤沉》。作者荀氏生平無考。此書最早見於《隋書·經籍誌》,原為3卷,現存二十四則。

《外國道人》是最早記載外國藝人的中國小說。想象豐富、奇特,且極富生活情趣,令人於神奇中有現實感。對不行仁義的大富豪的懲罰,輕鬆、幽默,又不太過分,與道人處籠中的法術有內在關係,體現了構思的周密。

有人認為,故事的前半段出自古印度的《舊雜譬喻經》十八,道人入籠不覺小,本於《觀佛三昧海經》。後來梁時吳均的《續齊諧記》有《陽羨書生》,情節與此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