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嘉靖初童謠①

嘉靖初童謠①

嘉靖二年半,

秫黍磨成麵;②

東街咽瞪眼,③

西街吃磨扇。④

姐夫若要吃白麵,

隻待明年七月半。⑤

——《二申野錄》

【注釋】

①嘉靖——明世宗朱厚熜的年號,時為1522~1566年。 ②秫黍——秫音shú(熟),粘穀子,也指粘稻。黍,俗稱高粱。這兩種農作物均屬粗糧。這裏泛指一般質量差的粗糧。

③東街咽瞪眼——“東街”,與下句的“西街”,均是泛指。“咽瞪眼”,指粗糧難以下咽,噎得人伸脖子瞪眼睛。

④吃磨扇——磨扇,用來把米、麥等加工成粉的石磨,分上下兩扇,故名。“吃磨扇”,是誇張的比喻,表示無東西可吃。

⑤七月半——舊社會的迷信說法,以農曆七月半為“鬼節”,屆時,活著的家屬要給死去的親人燒紙錢和上供品。

【賞析】

明王朝自武宗朱厚照以後,各方麵開始走下坡路。明世宗朱厚熜上台,在革除武宗時弊政方麵也做了一些工作,社會生產力因之略有發展。但是,閹黨專權,特務橫行,戰爭頻繁,災禍迭出,仍是當時的普遍現象,尤其是到了後期,他迷信長生不老之術,不問朝政,國事盡付於奸臣嚴嵩,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內訌不斷,貪汙腐化嚴重。在天災人禍的壓迫之下,人民的生活痛苦不堪,許多農民終年辛苦,但所獲幾乎全部交了糧賦,自己一年到頭隻能以野菜、樹皮充饑;遇到水旱蝗災之時,大批餓死也是常有的事。明人楊慎編的《古今風謠》,將童謠的前兩句改為“半秫黍,磨成麵”,刪去了“嘉靖二年”,恰恰表明了這首童謠的時代背景,也可以看出當時文人忌諱之深。

這首童謠以一個小孩子迎接姐夫到來時訴說生活艱難的形式,生動而深刻地反映了嘉靖初年人民的悲苦生活。一開始就點明時間是發生在“嘉靖二年半”。嘉靖二年是1523年,“年半”指半當中,約六七月間。這一年災荒嚴重,史有明載。如《明史·五行誌》載:嘉靖二年,“兩京、山東、河南、湖廣、江西及嘉興、大同、成都俱旱,赤地千裏,殍殣載道。”“應天及滁州大饑”。由此可見,童謠的寫實性是很強的。“秫黍磨成麵”以下三句通過吃的東西的細節描寫反映情況的嚴重。小孩子的姐夫在這種饑荒年頭到嶽父家來幹什麽 也許就是準備祭奠餓死的親人才來的。小孩家中平時根本吃不上糧食,這次姐夫遠道而來,又趕上鬼節準備祭祖,才磨了一點高粱穀子之類的粗糧麵吃。雖說這種粗糧難以下咽,但比起沒有吃的人要好多了。“西街”的人就隻能呆呆地望著空空的磨扇出神。這是多麽令人心酸的一幅圖畫!“姐夫若要吃白麵”二句,則更進一層點出這種災難遠沒有到頭,改善生活還看不到希望:姐夫如果想吃白麵,隻有等到餓死之後在明年七月半“鬼節”的時候來“享受”,那時說不定能聞到一點白麵的氣味!這種失望是多麽深刻,寫來又是多麽的沉痛!這首童謠與稍後流傳的民謠:“嘉靖嘉靖,家家戶戶,幹幹淨淨”,在揭露封建統治者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方麵,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在感情色彩上卻更要沉痛深切得多。

【今譯】

嘉靖二年剛過半,趕磨秫黍粗糧麵。東街噎得瞪大眼,西街幹對空磨扇。姐夫要想吃白麵,須待明年七月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