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吳淞江童謠①
吳淞江童謠①
要開吳淞江,
除是海龍王。②
——《湧幢小品》
【注釋】
①吳淞江——古時又叫鬆江、蘇州河,源出太湖,流經江蘇南部、上海市區入黃浦江。
②海龍王——傳說中海裏管水的神龍,有“四海龍王”之稱。這裏指負責疏浚吳淞江工程的三個官吏海瑞、龍宗武、黃成樂三人。《二申野錄》“除是海龍王”作“須是海龍王”。
【賞析】
這是一首歌頌清官政績的童謠。
明代水患嚴重,吳淞江隻是其中之一。據《明史·河渠誌》記載:“吳淞江袤二百餘裏,廣百五十餘丈,西接太湖,東通海,前代常疏之,然當潮汐之衝,旋疏旋塞。”當建文、永樂年間,夏原吉奉命疏浚時,情況已很嚴重:“自吳江長橋抵下界浦,百二十餘裏水流雖通,實多窄淺,從浦抵上海南滄浦口百三十餘裏,潮汐淤塞,已成平陸,灩沙遊泥,難以施工。”夏原吉費了很大的勁,也未能根治。過了九十多年,弘治七年(1494)徐貫負責修治時,已是“港浦愈塞”。可見這項工程的不易。
童謠正是抓住吳淞江疏浚的艱難入筆,來歌頌為民興利的清官的業績。“要開吳淞江,除是海龍王”,字麵意思是極寫其難:這樣的工程除了傳說中的四海龍王是無法勝任的。但隱含的意思則是褒獎人間的“海龍王”——負責修治吳淞江的海瑞、龍宗武和黃成樂。吳方言中“黃”、“王”讀音都是“王”,所以童謠使二者巧妙地統一在一起了。把這三個人間的官吏與傳說中的海龍王相提並論,可見推崇的程度。
據《明史·河渠誌》記載,海瑞疏浚吳淞江時,工程是極為浩大的:隆慶三年(1569),開始動工,動用役夫一百六十四萬多人,“疏吳淞江下流上海淤地萬四千丈有奇,江麵舊三十丈,增開十五丈,自黃渡至宋家橋長八十裏”,又“開白茆,計濬五千餘丈”,還挑通了昆山夏駕口、吳江長橋、長洲寶帶橋、吳縣胥口等入吳淞江的河口。這種工程能在短期內完工,的確是可歌頌的。但是,童謠把海瑞等人美化得過了頭,絕對化,卻不免有肉麻之感,而且也不符合事實。因為,事實上,疏浚吳淞江的,在海瑞之前有,海瑞之後,也大有人在。如萬曆六年(1578),巡按禦史林應訓就提出,自海瑞之後,吳淞江“自艾祁至昆山慢水港六十餘裏”俱漲灘,“急宜開浚,計淺九千五百餘丈,闊二十丈”。他的計劃也得到批準。萬曆八年,許應逵作為新任命的蘇淞水利副使,“浚吳淞八十餘裏,築塘九十餘處,開新河百二十三道,浚內河百三十九道,築上海李家洪、老鴉嘴海岸十八裏”。可見,開吳淞江的並不隻是“海龍王”三個人。當然,人民歌頌為他們做過好事的清官說些過頭話是可以理解的,但歌謠中這種絕對化的傾向卻不值得提倡。
【今譯】
若要疏浚吳淞江,隻能依靠海、龍、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