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燕王未起兵時童謠①

燕王未起兵時童謠①

煙,煙

北風吹上天。②

團團旋,

窠裏亂。③

北風來,

吹便散。

——《二申野錄》

【注釋】

①燕王——明成祖朱棣(1360~1424)未當皇帝時被封為燕王。《古今風謠》引這首童謠題為《革除中童謠》,末句“吹便散”作“便吹散”。

②北風——暗指燕王的勢力,朱棣封地在今北京一帶,位於當時明朝的國都南京的北麵,故名。

③窠裏亂——燕王從侄了朱允炆手中奪權,動用武力,是骨肉相殘。這裏的“窠”,是借燕窠來比喻明皇室內部,一語雙關。

【賞析】

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活了71歲,在位三十一年,但是“接班人”的問題卻沒有解決好。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匆匆忙忙立了一個小娃娃朱允炆為皇太孫,臨死時,遺詔讓他接位,即後來“短命的”惠帝。但是,皇室的其他成員卻不買賬,特別是朱元璋眾多的兒子們,覬覦神器者大有人在。朱元璋死後不久,屍骨未寒,爭奪帝位的激烈鬥爭便開始了。

原來,朱元璋害怕權力落入外姓之手,大封兒子為王,並讓他們擁有重兵。惠帝上台之後,聽信齊泰、黃子澄的意見,計劃削藩,而藩王們覺得不妙,便不免有所動作,因此給皇帝抓住了把柄。惠帝上台短短幾個月,就先後廢周王朱、齊王朱、代王朱桂、瑉王朱為庶人,湘王朱柏畏“罪”自焚死,燕王朱棣也受到“詔讓”(即皇帝的指責),隻是因為他擁有重兵,不敢采取過激措施。但燕王已軋出苗頭,先是假裝生病。建文元年六月,皇帝派人圍住燕王府,在這種情況下,燕王公開舉起了造反的旗號,以“靖難”的名義,指齊、黃為奸臣,發兵南下。經過約三年的爭奪,惠帝失敗,燕王攻入了南京,奪取了帝位。惠帝一說“不知所終”,一說“自焚死”,還有一說是:他化裝從地道中逃出,後來出家做了和尚,四處雲遊。有記載說,後來朱棣派三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目的就在於尋找朱允炆,消除後患。此事究竟如何,至今仍是一個謎。

這首童謠就是這場政治鬥爭的產物,多半是燕王為自己上台製造的“輿論”之一。“煙,煙,北風吹上天。”以“煙”諧音“燕”,代表燕王,“北風”,指明地域、方向,“吹上天”,既是比喻,又是象征,表示燕地位的變化,“上天”,即指登上帝位。這兩句以寫風景來暗喻政治,顯得巧妙而自然。“團團旋,窠裏亂”,是寫燕王“上天”的過程。這裏以鳥中的“燕子”來取代象征的“煙”,以“窠裏亂”形容燕王與惠帝三年間的苦鬥、自相殘殺,也十分貼切。“北風來,吹便散”,又換了喻體,被吹散的顯然不是吹上天的“煙”,而是阻礙“煙”上天之物。風來即被吹散,則極寫其不經吹,事實上表現了惠帝力量之弱,而顯示燕王之強。從內容看,如果是燕王未起兵時的童謠,倒也反映了燕王的自信。但此童謠正史不載,而記載它的《二申野錄》又多記“妖異之事”,是後人根據已發生的史實編出來的“小說家言”,也是有可能的。《明史·五行誌》還有道人歌:“莫逐燕,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也是此類產物。

【今譯】

煙啊煙,北風吹著上了天。燕子飛得團團轉,窠裏亂鬥真凶狠。煙隨北風吹過來,吹著什麽即刻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