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姑蘇市井中童謠
丞相做事業,①
專靠黃蔡葉。②
一朝西風起,
幹鼈。③
——《明史·五行誌》
【注釋】
①丞相——指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張士誠於至正二十三年(1363)自立為吳王,封張士信為浙江行省左丞相。
②黃蔡葉——指張士誠手下三個出謀劃策的參軍黃敬夫、蔡彥文、葉德新。
③幹鼈——同“幹癟”。
【賞析】
元朝末年,到處發生反對元統治階級的農民大起義。在江蘇泰州,有張士誠、士信、士德兄弟三人率領破產農民和貧苦鹽民組成的一支起義軍,一度十分活躍,曾屢次打敗前來鎮壓的元軍。至正十三年(1353),張士誠以蘇州為基地,自立為王,國號曰周。在加速元王朝的崩潰中,張士誠有一份不可抹殺的功勞,但是,他在政治上卻反複無常,一度曾因形勢不利,拒絕與朱元璋合作而投降了元統治者,並且充當劊子手,攻打其他起義軍。著名的紅巾起義軍領袖劉福通就是被他的部下攻破城池而殺害的。元朝滅亡後,朱元璋曾想招降他,沒有成功,最後因城破被俘,自縊身亡。
這首童謠表麵上寫的是張士信,實際是寫張士誠。它著重反映的是張士誠兄弟用人的不當所招致的失敗。張士誠在自立為王的十幾年間,政治上割地為王,反複無常,敵我不分,經濟上不懂愛惜民力、發展生產,而一味聚斂財貨,揮霍浪費;生活上也逐漸腐化,失去鬥誌;軍事上取保守主義,缺乏深謀遠慮。這些,當然他自己要負主要責任,但與他所用的謀臣策士的無能也很有關係。童謠正是從這樣的角度來構思的。它抓住張士信手下正好有三個“謀士”姓黃、蔡和葉,於是利用口頭文學多借助語言來表意的特點,使之諧音訛變為“黃菜葉”。誰都知道,“菜葉”要吃青的,而“黃菜葉”隻有進垃圾桶的份兒。就這樣,不用多費筆墨,便把黃、蔡、葉三個人給罵倒了,突出了他們的“無用”和一文不值。可如今,這樣三個無用的人,卻被“丞相”當作寶貝,不但“依靠”,而且是“專靠”他們來“做事業”。可想而知,這樣的“事業”還會有什麽希望嗎?有了這個前提,下麵接著說“一朝西風起,幹鼈”,就顯得合乎邏輯、順理成章了。“西風掃落葉”,這種比喻十分形象。這裏的“西風”,指自然界的風固可,借指朱元璋的勢力,也是可以的。因為朱元璋的軍隊正是從西向東推進,最終消滅張士誠的。張士誠兄弟與他們的謀士都像菜葉一樣“幹癟”了,這種雙關的比喻運用顯得特別巧妙和貼切,表現了中國文字特有的魅力。
童謠在表達思想時,采用了“三句半”的體裁,也是一種創造。依現在演出的曲藝形式“三句半”來推測,當時兒童們在集體傳唱時說不定會有動作、表演,因此,即使它並不包含有什麽政治意義,僅以形式的活潑和語言的抑揚頓挫也就會樂於傳唱了。
【今譯】
丞相做的經國業,專門依靠黃蔡葉,一旦西風刮起來,統統都幹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