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 西 海 童 謠①

西 海 童 謠①

吳王出遊觀震湖。②

龍威丈人名隱居,③

北上包山入靈墟,④

乃造洞庭竊禹書。⑤

天地大文不可舒,⑥

此文長傳百六初。⑦

今強取之喪國廬。⑧

——《古今風謠》

【注釋】

①西海——《山海經》中有西海,但不詳確指何海域;後代西海所指也有多處。這裏是假托孔子所到的地方,不一定能坐實。這首童謠《古謠諺》引《河圖緯》題作《孔子述洞庭童謠》,“天地”作“天帝”,“百六初”作“六百初”,“今強取之”作“今強取出”。

②吳王——指春秋時吳王闔閭,公元前514~前496年在位。震湖——即太湖,大概因其水麵廣闊、煙波震**而得名。

③龍威丈人——不詳。大約是當時的一個隱士,“龍威”大概是他的號。“名隱居”《靈寶要略》作“山隱居”。

④包山——太湖中洞庭山的一個山名。靈墟——傳說藏有所謂“靈寶五符”的地方,又名“林屋洞天”。

⑤造——到。洞庭——太湖中的洞庭山。禹書——傳說大禹治水時神授予他的“金簡玉字”天書。

⑥天地大文不可舒——意為:天地之間的重要文字不可輕易打開,含有“天機不可泄露”的意思。

⑦百六初——這是一句雙關語。古語有“冬至百六是清明”,表麵上指從冬至到清明節期間為一百零六天,實質上暗含寶物要到政治上“清明”之世才能取出之意。

⑧喪國廬——暗指吳王闔閭的下一代夫差亡國之事。“國廬”,即國家。

【賞析】

這是把童謠與神話傳說、預言結合在一起的一個例子。據說,大禹治理洪水時,很是艱苦,在一個叫牧德的山上,遇到了一個神仙。神仙對大禹說:“我有靈寶五符,它可以役使蛟龍水豹,送給你用吧。不過,你治療好洪水之後,要把它秘密地藏在靈山,不得泄露。”禹接過這個寶貝,用它來治理洪水,果然很有靈驗。事成之後,他遵守諾言,將寶貝藏好。過了不知多少年,等到吳王闔閭出遊太湖時,知道了這件事,就要當地的隱士龍威丈人從藏有靈符的洞穴中把寶貝拿出來。拿來之後,吳王很高興地打開來看,隻見上麵有一百七十四字,但都不認識,就派人帶了寶書前往魯國向博學多才的孔子請教。使者見了孔子,撒謊說:“天上有一隻紅鳥銜了這卷書獻給我們吳王,請你看看上麵寫些什麽?”孔子接過來一看,對使者說:“我過去遊曆西海時,聽到過一則童謠。據童謠說,這靈寶五符乃是龍威丈人從包山洞中偷來的。你現在說是紅鳥銜來的,我就不知道了。”使者無奈,隻好回去如實向吳王報告。吳王聽了,也不想知道裏麵的內容了,趕快把寶貝送回了原處。但是,“天機”既經泄露,吳王就不能不受到懲罰,他的國家就因此在他後代手上葬送掉了。

這件事荒唐不稽,當然不能當作曆史來看。所謂孔子聽到的童謠,很可能是後來的人創作出來加在孔子身上的,大概也是“文以人傳”的思想在作怪吧。但是,這個故事除《河圖緯》之外,還見於多處古籍記載,童謠的文字略有不同。《越絕書》是:“禹治洪水得五符,藏之洞庭之包山。龍威丈人竊禹書,得吾圖者喪國廬。”《吳越春秋》作:“禹得金簡玉字書,藏在洞庭包山湖。”這些記載大同小異,說明這個故事是流傳較早、較廣的。

“吳王出遊”四句,是講“竊書”的經過。基本上是按時間順序來寫的。不過,第二、三句的次序似乎應調換一下才對,按現在這樣,第一句下無所承,第三、四句又顯得重複,調換次序後作:“吳王出遊觀震湖,北上包山入靈墟,龍威丈人名隱居,乃造洞庭竊禹書。”前兩句寫吳王出遊太遊到包山,範圍由廣而窄;再讓龍威丈人入山洞竊書,目的更加明確。如此,文氣才順。“天地大文”三句,是說吳王取出禹書的結果。這裏有“預言”,也有迷信,還有作者的寄托。認為禹書是不可泄露的天地至文,誰違背天意取出就要喪失國家,顯然帶有算命先生的騙人成分。但它說禹書隻有等到“百六”之後、政治“清明”時才能問世,則似乎又寄托著作者對當時政治黑暗的不滿和對將來光明前景的向往。

這首童謠是用天命來解釋王朝命運的一個嚐試。它試圖把吳國的滅亡歸咎於吳王強取禹書這樣一個荒唐的故事,當然是不可信的。如果把它當作一首神話故事詩來看,倒也是很有意思的。從形式上看,它采用七言的形式,每句押韻,在童謠中也別具一格。

【今譯】

吳王闔閭出去巡遊,欣賞那煙波浩淼的太湖。太湖的洞庭山上住著一個名叫隱居的龍威丈人,他潛入包山的洞穴,偷出了大禹藏在裏麵的靈符。可是,天地間的至文不可輕易泄露,這靈符要長期留傳,直到清明之世才能取出,現在強行取出它來的人將要喪失他的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