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都城小兒祈雨歌二則①

都城小兒祈雨歌二則①

青龍頭,白龍尾,②

小兒求雨天歡喜。

麥子麥子焦黃,③

起動起動龍王。④

大下小下,

初一下到十八。⑤

摩訶薩。⑥

風來了,

雨來了,

禾場背了穀來了。

——《帝京景物略》

【注釋】

①都城——指明朝的京都北京。

②青龍頭,白龍尾——古代求雨要用泥巴做成土龍,用以代替傳說中管下雨的“龍王”。這種土龍常被塗成青色和白色。這種習俗起源很早,《淮南子·說林訓》就有“譬如旱歲之土龍”的記載,高誘注說:“土龍以求雨。”現代科學表明:下雨前一般先有烏雲,呈青色,下雨時,則轉為白色的雨雲,“青龍頭,白龍尾”,也許包含了古人對這種變化的認識在內。

③麥子焦黃——麥子受旱,葉子幹枯變黃,說明旱情的嚴重。

④起動——請求別人行動時的一種尊敬的說法,猶如“勞駕”。 ⑤初一下到十八——這裏的時間跨度是為了押韻的需要而使用的,非實指。無非表示希望多下點雨,以解除嚴重的旱情。

⑥摩訶薩——佛教用語。“摩訶薩埵”的略稱。即“菩薩”的通稱,舊譯“大眾生”。

【賞析】

這也是中國民俗與童謠結合的一個例子。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人們對於自然界的現象總是懷著一種神秘的敬畏感。他們以人類社會的結構來想象(書為像)自然界的結構,認為一切自然現象都有類似官兒的東西在管轄。玉帝、龍王、風伯、河神、雷公、電母之類,就是這種想象(書為像)的產物。至於為何分派龍王專司下雨職責,實在是久遠得無可考證了。數千年來,人們為水旱災害所苦,想了許多實在的辦法(如興修水利之類),也幹了不少愚蠢的傻事,所謂向龍王求雨就是其中之一。而求雨的儀式和花樣,則因時因地而大為不同,簡直可以說千奇百怪。這種虔誠的愚昧和方向錯誤的創造力,真令人怵目驚心,不寒而栗!

這首童謠記載當時北京地區求雨的儀式隻是一個例子:當久旱不雨要舉行求雨儀式時,家家戶戶在門口貼上“龍王”的神像,用磁瓶插上楊柳枝條放在門邊;小孩子們用泥巴做成青、白顏色的土龍,旁邊插上紙做的旗子;然後敲鑼打鼓到各龍王廟去焚香祝禱,孩子們就在一起唱著這種求雨歌。它用的是“哀兵”政策:一方麵抬出天真無邪的小孩子來拍“龍王”的馬屁,企圖求得“天歡喜”;另方麵又舉出“麥子焦黃”這樣嚴重的災情。希望感動“龍王”,使之產生慈悲之心,高抬貴手,普施甘霖。這種求雨歌,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在嚴重自然災害麵前軟弱無力的可憐境地,也表達了他們盼雨的急切心情。適應內容的需要,形式上也頗多變化。前麵一首,短短七句,三換其韻,充分反映了思想的跳躍。“麥子麥子焦黃,起動起動龍王”,句首的重複,適合兒童傳唱,也很有兒童情趣。

“風來了”這一首,寫偶然求雨成功(或想象【書為像】中的成功)時,孩子們歡快的心情,形象鮮明,躍然紙上。有了風雨,旱情得到緩解,收成可望增加,秋天的禾場上堆滿金黃色的糧食,在孩子的心中,幻化出禾場背著穀走來了。這種特有的童“話”,誇張而不失其真,富有生活氣息,是一種十分絕妙的擬人化表現手法。後來,當這首兒歌脫離求雨的背景流傳時,個別詞句不斷被修改,以至變得不知所雲,無法理解。據鄧雲鄉的《燕京鄉土記》記載,夏天下雨時,母親抱著孩子,從窗眼裏望著外麵的雨,唱著兒歌,詞是:“風來了,雨來了,老和尚背著鼓來了。”“禾場”既然變成“和尚”,“穀”當然得變成“鼓”了,不然,“和尚背著穀來了”,成什麽話呢?不過,風雨天,和尚背著鼓來幹什麽呢 ?較之原意,實在相差太遠了。從這裏,可以看出童謠在傳唱過程中被不斷改造製作的痕跡。

【今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