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至正二十八年彰德路童謠①

至正二十八年彰德路童謠①

塔兒黑,

北人作主南人客;②

塔兒紅,

朱衣人作主人公。③

——《元史·五行誌》

【注釋】

①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這一年元順帝被迫退出首都大都(今北京),朱元璋建都北京,改元為洪武元年。此後,雖然元王朝還苟延殘喘地維持了二十來年,但一般以這年為元王朝滅亡之時。彰德路——元代行政區之一,其所轄範圍大致相當於今河南安陽、鶴壁市、林縣、湯陰和河北的涉縣、磁縣、臨彰、武安等地。路是元代設立的地方行政機構,置總管府,隸屬於省,約相當於今天的專區一級。

②北人作主南人客——北人,指元代統治階級蒙古人、色目人等。南人,本指長江以南的漢族人民,這裏泛指廣大被統治地區的漢族人民。

③朱衣人——穿紅衣服的人,這裏暗指朱元璋。

【賞析】

這是一首為明王朝取代元朝統治者造輿論的童謠,很可能是朱元璋手下的謀士們造作並散布出來的。

據記載,至正二十八年六月的一天晚上,彰德路的天寧寺塔忽然由黑色變得通體紅透,好像剛出爐的鍛鐵一般,塔頂上還有光焰迸發。這種情況從二更一直延續到五更才消失。在此之前,這塔也曾發生過類似現象。於是,好事者就抓住這種現象大作文章,把它同元、明兩個王朝的命運聯係起來,創作了這樣一首政治性極強的童謠。

“塔兒黑,北人作主南人客。”這兩句說的是常態,是變化前的情狀。在這種情況下,北人和南人的身分和地位是極為不同的。北人,包括蒙古人、色目人,是“主人”,是統治者;南人,包括排在第三等的“漢人”,都是“客人”,即被統治者。元朝統治者實行民族歧視政策,把全國人民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其中以南人受的歧視和迫害最甚。法律規定,蒙古人打死南人可以不償命,而南人要是打死了蒙古人的牲畜也要殺頭。這種民族的不平等,當然要引起漢族人民對“作主”的北人的不滿和詛咒。

“塔兒紅,朱衣人作主人公。”這是就天寧寺塔出現的特異現象而言的,是這首童謠的主體。它借塔的“紅”起興,自然地過渡到“朱衣人”,巧妙地暗示朱元璋要做“主人公”的結局(或曰“希望”)。其實,從今天的科學眼光來看,塔兒晚上放光,不過是一種放電現象,並不值得大驚小怪。19(書為3)83年,杭州的六和塔就曾出現這種現象。不過,在封建時代的元朝,人們無法作出科學解釋,而中國曆來又有把自然界的特異現象與社會現象、特別是政治問題聯係起來作別出心裁的解釋這樣的傳統,並由此創造出了“天人感應”的理論。因此,人們便把塔兒變紅與朱元璋要做皇帝的事聯係起來,玩的還是“真命天子出世必伴以祥瑞”的老把戲,但多少也寄托了一點希望改變現狀、盼望朱衣人能給他們帶來好處的思想在內。

《古今風謠》載這首童謠,題為《元末真定童謠》,曰“塔兒白,北人是主南人客;塔兒紅,南人來做主人公。”意思似較勝。也許童謠原本如此,後來被拍馬屁的人改得更加露一些以討好朱皇帝亦末可知。與此同時,在大理還流傳一首童謠說:“莫道君為山海主,山海笑咳咳:‘園中花謝千萬朵,別有明主來。’”它以山水花草為喻,用花開花落比喻元亡明興,寓意大同小異,也多少反映了一點民族意識。

【今譯】

天寧寶塔混身黑,北人作主南人客。天寧寶塔身變紅,朱衣人作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