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至正十年河南北童謠①

至正十年河南北童謠①

石人有雙眼,

挑動黃河天下反。②

——《元史·五行誌》

【注釋】

①河南北——黃河南北。

②挑動黃河——指治理黃河的工程。古時修河多靠鋤挖肩挑,故稱“挑動”。

【賞析】

這是利用童謠為農民起義造輿論的一個例子。

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政府任命當時的工部尚書賈魯為總治河防使,負責修治黃河。賈魯從黃河兩岸征集了數十萬人投入治理工程。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由於統治階級並不是從利民出發,所以把利民措施變成了害民的舉動:大量抽調勞力修河,使農民耕作誤了農時,影響農民收入;同時,在修河過程中,官吏們還趁機敲詐勒索,弄得民不聊生。《元詩紀事》卷四一有《嘲諸司》詩說:“丞相造假鈔,舍人做強盜。賈魯要開河,攪得天下鬧。”就是對這種情形的一幅素描。而這,正是農民被迫舉行起義的一個直接動因。

賈魯的修河工程從四月開始,到十一月告竣。快結束時,河工們在工地上挖出了一個石雕人像,石人身上刻有兩行字:“石人有雙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這事立刻成了一樁轟動的新聞,許多人聯想到曾經聽到同樣內容的童謠,感到這是一種“天意”,於是,當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來造反時,一呼百應,受壓迫的農民紛紛參加,使起義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所謂“石人”身上的刻字究竟是怎麽回事呢?原來,元末,受壓迫的農民曾經多次舉行起義,由於缺乏嚴密的組織和經驗,均告失敗。劉福通在醞釀起義時,吸取了前幾次起義失敗的教訓,先利用“白蓮教”的形式作組織上的準備,同時,也開始製造起義“符合天意”的輿論。當他們知道政府要修治黃河的消息時,即在河道工程必經之地的黃陵岡預先埋下一個石人,背上刻上童謠,然後再教小孩子四處傳唱,使童謠深入人心。這種深謀遠慮,果然很有效果。這種造輿論的方法,也為以後的農民起義軍所借鑒。如明末李自成起義時,就讓李岩編造了“迎闖王,不納糧”等童謠,對擴大起義軍隊伍,起了重要作用。

童謠在流傳過程中,有所修改,所以,“改本”也甚多。如權衡《庚申外史》是:“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明通紀》與《元史·河渠誌》同此。)《新元史·韓林兒傳》又作:“休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從此謠的形式,使人聯想到《舊唐書·黃巢傳》所引的民謠:“金色蝦蟆爭努眼,翻卻曹州天下反。”很可能它就是“石人”童謠的“祖本”。

【今譯】

石人有雙眼,能把未來看;挑動黃河土,天下就會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