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宋真宗時童謠①

宋真宗時童謠①

欲得天下寧,

須拔眼中釘;②

欲得天下好,

無如召寇老。③

——《古今風謠》

【注釋】

①宋真宗——北宋第三代皇帝,名趙恒,公元998~1022年在位。

②眼中釘——借指丁謂。丁謂(962~1033)字謂之,又字公言,蘇州長洲人。宋太宗時進士。真宗時曆任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參政知事、宰相,封為晉國公。仁宗即位後,被貶為崖州司戶參軍,後授秘書監,死於光州。

③寇老——對寇凖的尊稱。寇凖(961~1025),字平仲,華州下(今陝西渭南)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太平興國時進士,景德元年(1004年)任宰相,反對投降派南遷的主張,力主對遼抗戰,不久,被王欽若排擠罷相,後再起為相,又被丁謂排擠去職,被貶逐至雷州並病逝。有《寇忠湣公詩集》。

【賞析】

這是一首政治性童謠。其主題是人材與“天下”的關係:壞人是擾亂天下的禍根,而好人是治理天下的關鍵。

童謠主要是通過對宋真宗時的兩個大臣的對比褒貶來體現其主題的。“欲得天下寧,須拔眼中釘。”談的是壞人對天下安危的禍害。“眼中釘”是指丁謂。此人是一個“奸邪險偽”之徒(《宋史》第9564頁),與王欽若、林特等五人被稱為“五鬼”,足見其聲名之狼藉。他出身不惡,且多才多藝,但善於溜須拍馬,品格低下。他是寇凖一手提拔的,所以頗有些“感恩戴德”的味道。有一次兩人一起參加一個宴會,不小心菜湯弄髒了寇凖的胡子,他趕忙站起來替寇凖揩拭。當時是宰相的寇凖不禁帶笑地批評他說:“你這個參政官乃是國家的大臣,怎麽可以為官長拂須呢 ”丁謂被說得滿臉通紅。從此與寇凖結為冤家對頭,並到處進行中傷,終於將寇凖排擠出京城。後來,他又勾結王欽若等人,大興道觀,一味迎合皇帝旨意,胡作非為,爬上了宰相的寶座,並勾結宦官雷允恭,獨攬朝政,把北宋王朝的“天下”搞得雞犬不寧。許多人把他當作“眼中釘”一樣,一定要拔之而後快。結果宋仁宗即位後,拔“釘子”的行動開始,丁謂也隨之倒黴,被貶官不算,還被發配到天涯海角,了結一生。

“欲得天下好,無如召寇老。”這兩句承上而言,以壞襯好,突出了寇凖治理和保衛好國家的精神麵貌。寇凖一生,對北宋王朝的安寧的確是做出了貢獻的。當北宋初年,北方的少數民族經常騷擾邊境。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冬,契丹(遼)大舉入侵,不久,便包圍了瀛州,並直逼貝州和魏州。邊境告急的文書有時一個晚上多至5次。參政知事王欽若、陳堯叟從自己的私利出發,要皇帝“駕幸”自己的家鄉金陵和成都,實是要逃避。當時身任宰相的寇凖則嚴厲駁斥了二人的意見,極力主張真宗“禦駕親征”,以打擊敵人,鼓舞士氣。

他並親自陪同真宗渡河直達前線澶州。宋軍士氣為之大振,打了個大勝仗,射死了遼國大將蕭撻覽。遼國因此請求議和。宋真宗不顧寇凖的反對,急忙派出曹利用為和議使者,答應每年送給遼國白銀三十萬兩,創造了一個打勝仗的反而向戰敗者賠款的可恥紀錄。曆史上稱這次和議為“澶淵之盟”。王欽若因此多次在真宗麵前中傷寇凖,使寇凖於景德三年(1006)被罷相為刑部尚書知陝州。王旦接任宰相後,又在皇帝麵前說寇凖的壞話,使他再一次被貶,以後一貶再貶,直至道州司馬。宋太宗曾稱讚說:“我之得寇凖,就好像文皇之得魏征也。”但這個宋代魏征終於因為鯁直忠正而沒有好下場。

據《宋史·寇凖傳》載:寇凖被貶官為雷州司戶參軍時,丁謂也被貶為崖州司戶參軍,經過雷州時,寇凖派人送了一隻蒸羊給他,但拒絕了他要會見的要求。寇凖的家人中有的要想借機複仇。寇凖就關起門來讓他們在家賭博直至丁謂走遠了才開門。這種曆史性的相遇也進一步突出了兩個人品質的高下。

童謠對於用人與國家好壞的關係的表述,對於今天仍有借鑒的作用。

【今譯】

要想天下得安寧,必須拔掉眼中釘;要想天下治理好,無人可比寇凖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