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永 淳 中 童 謠①
永 淳 中 童 謠①
新禾不入箱,②
新麥不入場。
迨及八九月,③
狗吠空垣牆。④
——《新唐書·五行誌》
【注釋】
①永淳——唐高宗李治的年號,時為682~683年。
②箱——這裏指用以貯藏糧食的櫥櫃之類。
③迨——等到。
④垣牆——一種矮小的圍牆。這裏泛指農家住宅前的土牆。
【賞析】
這是一首被廣泛征引的童謠。考其原因,大約有二:一是它產生於唐朝早期,對盛唐的黑暗麵揭露比較大膽,二是它具有唐詩一般雋永含蓄的韻味。
據《舊唐書》記載,唐高宗永淳元年五月,“自丙午連日澍雨,洛水溢,壞天津及中橋、立德、弘教、景行諸坊,溺居民千餘家。六月,關中初雨,麥苗澇損;後旱,京兆、岐、隴,螟蝗食苗並盡,加以民多疫癘,死者枕藉於路……京師人相食,寇盜縱橫。”這首童謠正是這樣一種社會生活的產物。
童謠描寫災後農村的淒慘悲涼景象,沒有一般地鋪陳受災的場麵,而是經過精心的挑選和剪裁,從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細節入手。“新禾不入箱,新麥不入場。”禾,這裏可以理解為夏秋收割的糧食作物的總稱,麥,一般是秋種春收的。因此,這兩句包含了從夏秋到次年春夏這樣的時間跨度。在這個時間裏,災情是越來越嚴重。兩個“新”字,說明為饑餓所驅迫的人們對於糧食需求那種迫不及待的心情是多麽強烈!他們早已沒有陳糧,眼睛隻能盯著新收的莊稼。而對新糧食的需求又是越來越急迫的,新禾雖然沒有多餘貯藏起來,至少總還是上了禾場,經過了必要的工序才用來裹腹,而新麥呢?餓極了的人們已經等不到上場,就在田裏將它們捋食完了,當然,便談不上入箱子收藏了。夏秋的收獲季節,竟是這樣一幅淒涼的圖畫,那麽往後的日子將怎麽過呢?童謠沒有正麵回答,而是以虛寫實,以寫景代寫人,給人以充分想象(書為像)的餘地。“迨及八九月,狗吠空垣牆。”展示的是一幅淒清荒涼的圖畫:空曠寂寥的農村院落已經絕了人煙,隻有幾隻瘦骨伶仃的狗對著垣牆在吠叫。人到哪裏去了呢?童謠沒有直說,但讀者不難想象(書為像):他們不是已經餓死成了餓狗的腹中餐,就是逃亡他鄉了。這幅圖畫是多麽的怵目驚心、多麽的慘不忍睹!
唐代是我國曆史上繁榮強大的王朝之一,而唐高宗時又是唐王朝興盛的時期,就在這樣的時期裏,居然也會出現如童謠所描繪的慘景,那麽,在更多的不如這一時期的朝代裏,勞苦人民過的是一種什麽生活就可想而知了。這恰恰正是這首童謠給我們留下的言外之意的啟示。
從藝術上講,這首童謠有點像王維的詩,它也是“詩中有畫”,不過,這畫不大能帶給讀者濃鬱的詩情,而是一幅使人心情沉重的傷心圖。
【今譯】
新禾稀少難入箱,新麥失收難上場。等到今年八九月,隻剩瘦狗吠垣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