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王足引北方童謠①

王足引北方童謠①

荊山為上格,②

浮山為下格,③

潼沱為激溝,④

並灌钜野澤。⑤

——《梁書·康絢傳》

【注釋】

①王足——人名。原是北魏將領,驍勇多謀,曾隨尚書邢巒伐蜀,所向皆捷,詔行益州刺史。他勁頭很大,包圍了涪城,後聽說魏宣武帝又任命了羊祉為益州刺史,一氣之下,便投降了梁武帝。

②荊山——今安徽懷遠縣西南,淮水出於山左。

③浮山——即浮山堰,又名淮堰。

④潼沱——潼河與沱河。在今安徽北部。激溝——阻水使之倒流的渠道。

⑤钜野—同巨野,指廣大的平原地帶。

【賞析】

這是一篇較早反映軍事上大規模用“水攻”的童謠。

南北朝時的南朝梁天監十三年(514年),梁高祖蕭衍不顧水工陳承伯的勸諫,采納了北魏降將王足的計策,要把淮河水堵塞起來用以淹灌地處上遊的北魏占領下的壽陽城(今安徽壽縣),派太子右衛康絢作總指揮,調動軍民二十萬人,南起浮山,北到石,開始了這個艱巨的工程。

天監十四年,二十萬大軍“依岸以築土,合脊於中流”,但由於淮河水洶湧咆哮,幾次合龍均被衝決。有人說,這是因為江淮多有蛟龍,能乘風雨決壞堤岸,隻有鐵器能鎮住它們,於是“引東西二冶鐵器大則釜、小則鋤數千萬斤沉於堰所”,但還是不能合龍。於是又“伐樹為井幹,填以巨石,加土其上,緣淮百裏內岡陵木石無巨細必盡,負擔者肩上皆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蠅蟲晝夜聲相合……是冬又寒甚,淮泗盡凍,士卒死者十七八。”經過這樣的努力,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大壩終於在天監十五年(576年)四月築成了,規模甚是宏大:“其長九裏,下闊一百四十丈,上廣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深十九丈五尺,夾之以堤,並樹杞柳,軍人安堵,列居其上,其水清潔,俯視居人墳墓,了然皆在其下。”堤壩築成後,上遊兩岸數百裏內都被淮河水浸沒,壽陽城也被淹壞,北魏軍隊被迫退守八公山,梁算是獲得了勝利。但是,這年秋天,淮水暴漲,堤壩又被衝決,下遊城鄉有十多萬人被衝入東海,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其實,王足所引的這首童謠本來含義是什麽並不清楚,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水利工程的“藍皮書”:工程上起哪裏,下止哪裏(即“荊山為上格,浮山為下格”),其間要利用什麽地勢(即“潼沱為激溝”)以及它要達到的目標(即“並灌钜野澤”),本身並不難懂,也沒有多少藝術性可言。不過,如果聯係它的產生背景有後果來讀,至少有兩點可以注意:一是封建統治階級為了一己之私利常常一意孤行,不顧後果。王足獻計水淹壽陽,僅僅引了這首童謠作“論據”,而蕭衍不顧水工考察後的科學結論,仍堅持要幹,結果,壽陽之敵損失不大,而自己則人財物都遭到巨大的損失,並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二是從科學的角度看,可以知道當時“水利建設”的規模之大和水平之高,對於研究中國農業、水利的發展史都是很寶貴的資料。

【今譯】

依靠荊山為上格,浮山一線為下格,潼河沱河作激溝,合流並灌巨野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