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太 寧 初 童 謠①

太 寧 初 童 謠①

惻惻力力,②

放馬山側。③

大馬死,

小馬餓。

高山崩,④

石自破。⑤

——《晉書·五行誌》

【注釋】

①太寧——晉明帝司馬紹一年號,時為323~325年。

②惻惻力力——惻惻,本意指悲痛的樣子。這裏是形容馬行動和吃草的聲音。

③馬——這裏是雙關語,既是指被放牧的馬,也指晉朝的皇帝。因為晉帝姓司馬,故簡稱“馬”。下麵的大馬指晉明帝,小馬指晉成帝司馬衍。

④高山崩——高山,指蘇峻(因“峻”字有“山”旁),當時是晉朝的大司農,後與祖約起兵,攻入建康,專擅朝政。

⑤石自破——石指蘇峻的弟弟蘇碩所據守的石頭城(今南京清涼山),也指蘇碩(因“碩”字有“石”旁),一語雙關。

【賞析】

晉明帝司馬紹死後,繼任的皇帝成帝司馬衍年幼,被當時謀反的曆陽太守蘇峻挾持,逼著他遷居到石頭城。蘇峻讓他住在倉庫裏,並派人看守,實際上等於將他軟禁。不僅如此,小皇帝的吃喝都沒有保證,以致經常餓肚子。後來,大臣陶侃等人聯合起來,誅殺蘇峻。蘇峻死後,他的弟弟蘇碩先是據石頭城頑抗,後失敗逃竄,也被殺死,這首童謠反映的就是這樣一個曆史故事。

“惻惻力力”二句,寫一種狀態,一種結果。它巧妙地利用雙關語,把晉代皇帝司馬氏與兒童易於理解的動物馬聯係在一起,把小皇帝的被放逐比喻為放馬,顯得形象自然,嘲諷尖刻。在皇權至上的封建時代,敢於把至高無上的天子比作馬,把奸臣威逼皇帝遷居比作“放馬”,可以稱得上是大膽之舉。“大馬死”二句,是進一步補敘,說明所以會造成“放馬”局麵的原因。它實際上也表明封建社會中,看似銅牆鐵壁般的“世襲”、“蔭庇”關係,即使如皇帝這樣的權勢者,也是十分脆弱、很靠不住的。一旦老的死了,小的就有“挨餓”的可能。“高山崩,石自破”,是跳躍式的過渡。從“馬”的命運跳到“放馬”者的命運,“山”、“石”既有所指,從人的勢力和物的物理關係來說,二者之間的存亡關係都是形容得比較確切的。這種安排是很費匠心的。

【今譯】

惻惻力力的響聲從何而來?清涼山腳下來了一匹小馬。因為大馬死了之後小馬吃不飽啦。待到壓在小馬頭上的高山崩潰,據守石頭城的蘇碩也就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