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康 衢 童 謠①

康 衢 童 謠①

立我蒸民,②

莫匪爾極。③

不識不知,

順帝之則。④

——《列子·仲尼》

【注釋】

①康衢——四通八達的大路。《爾雅》:“四達謂之衢,五達謂之康。”

②蒸——同烝,眾多的意思。

③匪——同非,《古今風謠》作“非”。

④則——原則,規矩。

【賞析】

傳說中我國最早的聖人堯,在治理天下五十年之後,自已不知道天下到底是不是治理好了,也不知道老百姓是不是願意擁戴自己。他想作點“調查研究”。可是,他問左右的人,都回答:“不知道。”他問朝野的官員,也都回說:“不知道。”沒有辦法,堯就換了衣服去私訪。他走到一條大街上,聽見一個小孩在唱這首童謠。堯聽了很高興,就問小孩:“是誰教你唱的呀?”小孩說:“我是從大夫那兒聽來的。大夫說,這是一首古詩。”堯大概從這首歌中得到了一種“安全感”,馬上把舜找來,將天下禪讓給他。舜也不推辭,就接受了。這首童謠據說就是這一故事的產物。

這則童謠最早見於《列子》。《列子》是晉代人偽托戰國時的著作,但據後人考證,其中很多內容采自先秦古籍,並非憑空捏造,也許相當於今天的“輯佚”資料書。因此,《列子》雖被看作是“偽書”,但仍被許多人當作可靠的史料而加以征引。這首童謠也因此被許多人認為是我國最早的童謠之一。如《古今事物考》說:“列子曰:‘堯微服遊於康衢,聞兒童謠……’。謠之起,自堯時然也。”

這首童謠有幾點值得注意:

一是它較早地體現了童謠的政治色彩,可以說是第一首涉及統治權與統治術的政治性童謠。它所歌傾的聖人堯的統治業績和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升平氣象,實際上是對新興奴隸製度的一種誇大之辭的讚美;把這個社會描繪成盡善盡美,樣樣好到了極點。這當然是不真實的。從這點上說,這首童謠也是開了粉飾太平的惡劣先例。有意思的是:堯先生盡管年紀很大了,而且舜又是他的女婿,但他對把天下讓給舜這件事大概一直很是猶豫,下不了決心,直到聽了這首童謠、知道自己的一套統治“原則”已經在老百姓中間生根,得到了擁護,他才放心了。可見,他的禪讓仍然是有條件、有原則的。

二是它鼓吹了一種無為而治、不動腦筋的奴隸主義思想。認為有了好的統治者,下麵的人就不用學習和思考,不用根據新情況、新問題采取新的統治原則,隻要盲目照辦就夠了。這樣一種思想曾經被一些統治者利用來為自己的私利服務。

三是提供了文人製作童謠的最早例證。它說明童謠是從“大夫”那兒聽來的。很可能這個“大夫”就是童謠的作者,卻假托於古詩。至於他的目的究竟是拍堯的馬屁還是替舜造上台輿論,就很難說了。因為,過去還有人說:舜的天下並不是堯禪讓給他的,而是他趁堯年老德衰時,把堯關了起來,自己坐天下,很有“搶班奪權”的味道。可見這位被古人歌頌的“聖人”也是不太幹淨的呢。以他這樣的品質,指使一個心腹的大夫替他上台造輿論,是完全可能的。

此外,這首童謠也反映了古時帝王已有了從老百姓的嘴裏了解治績的做法,後來沿襲下來的采風製度也許就是從堯開始的。雖然,許多統治者這樣做不過是做做樣子,但這個傳統卻不失它的積極意義。

【今譯】

帝堯為了我們廣大的老百姓,沒哪一件事不是做得好到了極點。因此,我們不用自己動腦筋、出主意,也不要揣度堯的意圖,隻要照著堯帝的老規矩辦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