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王恭既誅時童謠①
王恭既誅時童謠①
昔年食麥屑,②
今年食豆。③
豆不可食,
使我枯嚨喉。
——《太平禦覽》卷853
【注釋】
①王恭——原為王莽,誤,據《古謠諺》改。王恭,字孝伯,晉孝武帝時,受到重用。司馬道子執政時,他曾多次以正色直言見忌,後起兵討江州刺史王愉,兵敗被殺。
②麥屑——麥麩。
③豆——,音láo(勞),一種野豆,一名治豆,葉子像葛,果實長尺餘,可以蒸食。《本草綱目》稱為“鹿豆”。
【賞析】
過去,這首童謠被附會成一則神秘的先驗故事,說是指王恭守京口時,舉兵伐王愉,兵敗被殺一事。這種說法顯得十分牽強,幾乎可說是無稽之談。
其實,這是一首反映當時人民痛苦生活的童謠。王恭被誅前後的晉王朝,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內戰連綿不斷,而自然災害又頻繁發生。如晉惠帝永平元年“大疫”;永平三年,滎陽、弘農下冰雹,達三尺深;永平四年,有洪水、地震,出現“大饑”;永平五年,“金城地震,東海雨雹深五寸”,“下邳暴風壞廬舍”,“雁門、新興、太原、上黨,大風傷禾稼……荊、揚、兗、豫、青、徐等六州大水”;永平七年,“五月,魯國雨雹,秋七月,雍、梁州疫,大旱,隕霜殺秋稼,關中饑,米斛萬錢,詔骨肉相賣者不禁。”(以上均見《晉書·惠帝紀》)在這種嚴重的天災人禍之下,生產必然受到極大的破壞,人民的生活隻能每況愈下。童謠選擇了人民食物構成的變化來反映他們生活的艱難。“昔年食麥屑,今年食豆。”一開始就是一個低水平的比較:“昔年”,就是過去,是曆史。多久呢 沒有說。總之是不短的一段時間。突出了人民苦難的長久。在那麽長的時間裏,吃的是什麽呢 說起來可憐,不過是一種麥屑而已。這麥屑,本來隻能用來喂豬狗的,而今竟成了人的主食!但是,童謠意還不在此,而是以此作為“高標準”,進一步突出“今年”的更糟處境:今年吃的是一種野生的豆,連麥屑都是想吃而不可得了。為了說明豆販不如麥屑,下麵兩句作了具體的描繪:“豆不可食,使我枯嚨喉。”它說明,豆根本不是人吃的東西,吃下去就像那火燒一樣難受,喉嚨裏都像要幹枯了。這是一種多麽痛苦的生活!
《晉書·五行誌》有《京口民謠》曰:“昔年食白飯,今年食麥麩。天公誅譴汝,教汝撚嚨喉。嚨喉喝複喝,京口敗複敗。”它說是“王恭鎮京口,舉兵誅王國寶”的事。並引“識者”曰:“‘昔年食白飯’,言得誌也。‘今年食麥麩’,麩,粗穢,其精已去,明將敗也,天公將加譴謫而誅之也。‘撚嚨喉’,氣不通,死之祥也。‘敗複敗’,丁寧之辭也。恭尋死,京都又大行咳疾而喉並喝焉。”這兩首歌謠雖然有部分相同,但顯然並不是一回事。最多隻能說是,童謠作者故意改寫《京口民謠》,從而把它從一首反映統治階級內部鬥爭的歌謠變成了一首抨擊統治階級給人民帶來苦難的歌謠。這是一種脫胎換骨的改造,不能因為有某些字麵上的相同而混為一談。
【今譯】
過去吃麥皮,今年吃豆。豆不能吃,使我枯嚨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