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陸 凱 引 童 謠①

陸凱引童謠①

寧飲建業水,②

不食武昌魚。③

寧還建業死,

不止武昌居。

——《三國誌·吳書·陸凱傳》

【注釋】

①陸凱——三國時吳國大臣,孫遜的族子。孫皓(音hào)時,曾官至左丞相,剛直敢諫。據說,他曾上表孫皓,指摘他20件事辦得不當,語詞激烈,被史家所稱讚。這首童謠是陸凱給孫皓的奏疏中援引的,《古今風謠》題作《吳孫皓初童謠》。

②建業——相當於今天南京市一帶。公元212年孫權改秣陵為建業。公元229年,吳國首都由武昌遷到此地。

③武昌——相當於今天的武漢市一帶。

【賞析】

三國時的吳國,主要占據長江中下遊一帶地區。首府原設在武昌。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把國都從武昌遷到建業。過了幾十年,到了末帝孫皓甘露元年(265年)九月,西陵都督步闡上表要遷都武昌,得到了孫皓的同意。不久就開始了遷都的工作,國家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還要沿江兩岸的老百姓逆流而上,供給遷都所需,搞得民怨沸騰,人民叫苦不迭。陸凱上疏孫皓,指出當時的武昌各方麵都不如建業,並引這首童謠為證,說明人心的向背。他說:“武昌土地,實危險而塉確,非王都安國養民之處;船泊則沉漂,陵居則峻危”;遷都武昌是隻求孫皓“一身得安”,而不顧“百姓愁勞”的做法。但是,孫皓是個剛愎自用的暴君,史書上稱之為“專橫殘暴,奢侈荒**”,他對陸凱反對遷都的理由置之不理,以“建業宮不利,故避之;而西宮室宇摧朽”等為由,堅持遷都。可是不到一年,到寶鼎元年(266年)十二月,不知是由於人民的繼續反抗在起作用,還是孫皓自己覺得新居多有不便,他又下令將都城遷回到建業。這種匆忙的決定,反複的折騰,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童謠運用了當時已經比較成熟的五言詩形式,並以“寧……不……”的選擇句式重疊使用,使童謠的感情色彩特別濃鬱。“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以“水”和“魚”對舉,照常理,人們應該首先選擇“魚”,但這兩句則恰恰相反,作者情願選擇“水”而不願選擇“魚”,這就表明了一種決絕的態度,也可以看作是老百姓對統治者宣傳的遷都的好處一種不信任或諷刺的態度。下麵的“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二句,則是一種更嚴峻的選擇:是“居”(即“生”)與“死”的選擇。照理,一般人總是選擇“生”而摒棄“死”的,但這裏,卻表達了人們情願死而不願遷居的心情,其潛台詞很明顯:遷都到武昌是比死還可怕的事情。這樣兩組選擇對比,表達了老百姓反對遷居、懷念故土的堅決態度,耐人尋味。童謠所用的“寧……不……”的句式,也為以後的歌謠所常用。

這首童謠之所以特別有名,還因為毛澤東同誌1956年寫的《水調歌頭》詞中用了“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這樣兩句作開頭,不少注釋者都認為是從這首童謠中改造點化而成的。不管它們是暗合、偶合、還是巧合,也不管它們的原意是否一致,但是,由於毛澤東同誌這一使用,大大擴展了這首童謠的影響範圍則是肯定無疑的。

【今譯】

我們寧可在建業喝水,也不願到武昌去吃魚。我們寧可回到建業餓死,也不願在武昌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