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獻帝初京師童謠
千裏草,①
何青青;
十日卜,②
不得生!
——《後漢書·五行誌》
【注釋】
①千裏草——即“董”字。
②十日卜——即“卓”字。
【賞析】
董卓本是一個小官吏的兒子,由於“粗猛有謀”,在鎮壓羌族人民起義的戰爭中,不斷得到升遷。到漢靈帝時,已成為掌握兵權的大軍閥。靈帝死後,他乘機而起,仗勢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即漢獻帝),實際把大權握到自己手中。從此,他依仗權勢,無惡不作,殘暴狠毒,荒**無恥。史書上記載他“奸亂公主,妻略宮人,虛刑濫罰,睚眥必死”,是一個廉恥喪盡,殺人不眨眼的魔王。當時上至宮廷官僚,下至平民百姓,受他侵害的不計其數。中平年間(184~189年),京都流傳一首兒歌,其辭曰:“承樂世,董逃。遊四郭,董逃。蒙天恩,董逃。帶金紫,董逃。行謝恩,董逃。整車騎,董逃。垂欲發,董逃。與中辭,董逃。出西門,董逃。瞻宮殿,董逃。望京城,董逃。日夜絕,董逃。心摧傷,董逃。”這很可能是一首兒童遊戲時的歌謠,“承樂世”之類,大概是單人連唱的,而“董逃”則可能是眾口合唱,本來不一定有什麽實指之意。但董卓心中有鬼,聽了這首兒歌,便認為是針對他來的,下令禁絕,傳唱者被殺的數以千計,同時又下令把兒歌中的“董逃”改為“董安”。可見其殘暴和愚蠢之一斑。由於他權重勢大,連傀儡皇帝也奈何他不得。後來還是王允用美人計,離間呂布,才將他殺死。人們恨之入骨,把他肥胖的身軀用來點“燈”,然後焚屍揚灰。據說由於他脂膏肥厚,“燈火”竟燃了三天三夜。當他的死訊傳出去時,“士卒皆稱萬歲,百姓歌舞於道。長安中士女賣其珠玉衣裝市酒肉相慶者,填滿街肆。”(《後漢書》第2332頁)這首童謠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它反映了人民詛咒董卓早死的迫切願望,與古代勞動人民詛咒暴君夏桀的歌謠“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是一脈相承的,感情色彩十分強烈。在結構上,它采用一語雙關的手法並和謎語結合起來,也恰到好處。“千裏草,何青青”,表麵上是寫景,實際上既暗指董卓的姓氏,又比喻他的炙手可熱。“十日卜,不得生”,既包含了董卓的名字,又點明了他死期的即將到來。童謠雖也是采用“預言”的形式,但並不給人以宣傳宿命論的感覺,而仍有很強的現實感。實際上,這是童謠作者在當時所能采取的一種較好的鬥爭藝術。以拆字法入童謠,使童謠與謎語結合起來,這首童謠恐怕是現存這類童謠中最早的了。這種方法,也常常為後來的童謠寫作者所運用,成了童謠創作的重要方法之一。
【今譯】
千裏的野草啊,是何等的青翠。卜算一下它的命運吧,不過十日,就是它的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