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獻帝初幽州童謠①

獻帝初幽州童謠①

燕南垂,趙北際,②

中央不合大如礪。③

唯有此中可避世。

——《後漢書·公孫瓚傳》

【注釋】

①獻帝——東漢最後一個皇帝劉協的諡號。獻帝,公元189~220年在位。他9歲做皇帝,其實一生都不過是權臣的傀儡。 幽州——漢武帝時所設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管轄範圍相當於現在河北北部和遼寧大部等地。

②燕——即幽州。垂——同陲,邊境。趙——這裏指的是河北北部一帶。

③不合——不該,不當。礪——磨刀石。這裏形容公孫瓚所居之地的形狀。

【賞析】

東漢末年,軍閥公孫瓚靠鎮壓黃巾農民起義軍起家。後來與大司馬劉虞不和,在一次劉虞前來討伐的戰鬥中,巧用火攻,打敗了人數占優勢的劉虞,並活捉了他。從此,勢力大振,統治幽州全境,意滿誌得。他聽說有“燕南垂”這樣一首童謠,就信以為真,並像算命先生一樣,從童謠中推斷幽州的易縣就是“可避世”的好地方,把兵移到此處,大興土木,企圖築城固守。連自己的部下被敵兵圍困,也不肯派人去救援,還說什麽:“今天我去救了一個人,以後打仗時將領們就會認為反正有人救而不肯拚命作戰了;現在我不去救他,以後將領們想到這一點就會賣力了。”結果,袁紹的軍隊來進攻的時候,他的部下知道守又守不住,盼救兵又沒希望,許多人幹脆就投降了。由於眾叛親離,他很快遭到慘敗。建安三年(198年),他被袁紹打敗,當兵臨城下的時候,他在絕望中又殘忍地用繩子勒死了姐妹和妻子兒女,然後引火自焚。

本來,這首童謠本身並沒什麽高深的含義,但像公孫瓚這樣的蠢人硬要把它與神仙的預言聯係在一起,結果隻能是自討苦吃。從這個例子也可以看出“五行誌派”的沒有出路。連給《三國誌》作注的斐鬆之也嘲笑公孫瓚這種“以為童謠之言,無不皆驗”的做法,認為這是他“致敗”的原因。

從藝術上看,這首童謠前六後七,形式比較活潑,看得出詩歌由六言向七言過渡的痕跡。語言也通俗曉暢。

【今譯】

在燕的南邊,趙的北麵,中間有一塊地方,大小不過一塊磨刀石的樣子,隻有這裏能夠避開亂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