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桓帝初京都童謠

城上烏,

尾畢逋,①

一年生九雛。②

公為吏,

子為徒;

一徒死,

百乘車。③

車班班,④

入河間。⑤

河間姹女工數錢。⑥

以錢為室金作堂,

石上慊慊舂黃粱⑦。

梁下有懸鼓,⑧

我欲擊之丞卿怒。⑨

——《後漢書·五行誌》

【注釋】

①畢逋——象聲詞,鳥尾巴搖動的聲音。有人解釋“尾畢逋”說:“畢,盡。逋,讀bū,欠缺。這句是說那些壓榨百姓的專權者像缺了尾巴的烏鴉,都沒有好下場。”(陳鼎如、賴征海編:《古代民謠注析》)②雛——小鳥。這裏指小烏鴉。舊社會人們認為烏鴉是不祥之物,一年生九雛,更不是好事。

③百乘車——舊注認為乃指國之君,實屬牽強,可理解為裝滿財寶的車子。

④班班——車輪滾動的聲音,形容車輛數量眾多。

⑤河間——地名,治所在今河北河間縣西南。漢靈帝做皇帝前封為河間王。

⑥姹女——美麗的少女。河間姹女指漢靈帝的母親董太後。

工——精於。

⑦慊慊——不滿足、不足的意思。黃粱——黃小米,這裏泛指一切粗糧。

⑧懸鼓——過去官府衙門口懸著大鼓,供告狀人鳴冤時擊用,但在官法偏私、冤獄遍地的舊社會,它也不過是聾子的耳朵——擺設而已。

⑨丞卿——指縣官。

【賞析】

這首童謠雖然題作“桓帝初京都童謠”,但從事實來說,實際是靈帝時的作品。它反映的是桓靈之際的曆史史實,為了給它染上一層先驗論的色彩,事實和創作被顛倒了過來。蔡東藩的《後漢演義》引述此童謠時就認為它“半屬後人附會”,是很有見地的。

桓帝死後,靈帝即位時,內外交困,國庫空虛,為了滿足他窮奢極欲的糜爛生活,竟然定出等級,公開賣官鬻爵,大肆搜刮錢財。如規定官階二千石賣價為二千萬,官階四百石則賣價為四百萬,縣令則根據縣內豐歉情況,賣價不等,總之,從小官到三公九卿,無官不可賣。而且還規定,有錢的先交錢,沒錢的可以先赴任,以後加倍交納。這樣用錢買來的官吏,他們上任之後會幹出什麽事來是可想而知的。其結果是皇帝搜刮到大批財寶。靈帝的母親董太後更是一個財迷,精通賣官這一賺錢之道,“使帝賣官求貨,自納金錢,盈滿堂室”。幾個月時間,她所住的永樂宮就堆滿了金銀財寶,宮室裏修葺得金碧輝煌。與此同時,老百姓卻被榨幹了骨髓,苦不堪言,隻能用石臼舂一點黃小米充饑。要想去擊鼓鳴冤,告上一狀吧,可是縣丞的官就是用錢買來的,有什麽用呢。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真是走投無路!童謠以烏鴉起興,以縣丞作結,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統治階層的黑暗和腐朽。原來以為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即位會有所改變,誰知迎來的卻是“工數錢”的河間姹女!這裏也表現了人民的深刻失望。

過去的注家認為這首童謠是一種“預言”,並回避了皇帝賣官鬻爵、聚斂錢財的要害,把它肢解得支離破碎,不知所雲。今天,我們應該恢複它的本來麵目。童謠采用先驗論的“預言”形式,使它染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這是它的欠缺之處。但也正因為如此,它才能把矛頭直指宮室和皇帝,借以抒發強烈的感情而不至於遭到扼殺和禁止。許多童謠能在《五行誌》中保存下來,多少是虧了有這件“神秘”色彩的外衣作保護。因此,我們必須全麵地看待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地一筆抹殺。

【今譯】

城上有一隻烏鴉,尾巴搖搖發出“畢逋畢逋”的聲音,一年就生了九隻小烏鴉。城裏做官的老子,帶出兒子一大群;一個人死了,搜刮來的錢財簡直可以裝滿一百輛車子。這還算小的呢。你看那車輪滾滾、滿載著金銀的車子都推到河間王的府宅裏去了,那裏麵的女主人可是個善於數錢的老手。結果,一方麵是錢滿為患,金玉鋪地,而另一方麵老百姓則嚴重不足,隻能用石臼舂點黃小米充饑。這樣的苦日子怎麽過?雖說官府衙門口都有一個鼓懸掛在那裏,可是,官老爺自己就是靠刮錢上台的,我如果去擊鼓鳴冤叫苦,他豈不會發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