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桓 靈 時 童 謠①
桓靈時童謠①
舉秀才,不知書;②
察孝廉,父別居;③
寒素清白濁如泥,④
高第良將怯如雞。⑤
——《抱樸子·審舉》
【注釋】
①桓靈——漢桓帝劉誌(公元147年~167年在位)、漢靈帝劉宏(公元168年~189年在位),兩人分別在15歲、12歲時登基做傀儡皇帝,荒**而昏聵,國家弄得很糟。此童謠《古謠諺》題為《桓靈時人為選舉語》。
②秀才——因避劉秀諱,也稱茂才。本指有才氣的人,漢朝開始成為薦舉人員的科目之一,多指讀書人。
③孝廉——漢朝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以封建孝道作為重要標準,本應指孝順的人,但事實往往並不如此甚至相反。
④寒素——貧寒窮苦的人家。清白——漢朝薦舉人才的科目中有“清白敦厚”,本意指出身寒微而品行清正的人。
⑤高第——高大的門第,這裏指貴族世家。雞——有的作“黽”即青蛙。清代史夢蘭《古今風謠拾遺》卷一注此曰:“雞或作,與泥韻不葉,當是龜字之訛,言畏怯之甚,縮頭不敢出,如龜也。”
【賞析】
這是一首諷刺封建社會腐朽的用人製度以及官吏名流名實相悖現象的優秀童謠。封建社會的用人製度,不是任人唯賢,而是任人唯親,不管有沒有本事,隻要有“門路”,有錢,就可以弄到官做。這種情況在昏庸的皇帝當政時,往往就更加嚴重。東漢末年桓靈之世,皇帝昏庸,外戚、宦官專權,在此之前設立的人才薦舉製度,原是希望打破門閥製度的牢籠,從民間發現有用之才,但當時就難以付之實現,到了此時,更被弄得有名無實,麵目全非。所薦舉的人往往名實兩乖,以至於那好聽的名目反而成為一種諷刺。據史書記載,早在東漢初漢明帝時,皇帝的詔書中就承認:“今選舉不實,邪佞未去,權門請托,殘吏放手,百姓愁怨,情無告訴。”(《後漢書》98頁)漢章帝在建初元年(76年)三月的詔書中也承認:“選舉乖實,俗吏傷人,官職亂,刑罰不中”,“鄉舉裏選,必累功勞,茂才、孝廉歲以百數,既非能顯而當授之政事,甚無謂也。”(《後漢書》133頁)到了桓靈時,除了上述的毛病加重之外,還公開定價賣官鬻爵,如靈帝時,賣一“關門侯”的定價是五百萬(《後漢書》346頁),桓帝也不得不承認曆年選舉孝廉、廉吏這類把戲,下麵的人“在所玩習,遂至怠慢”,因而“選舉乖錯,害及元元”。這種現象引起了人民的強烈不滿,這首童謠可說就是這種不滿情緒的表現之一。
童謠抓住最有典型性的幾種人加以尖銳的揭露:秀才本應是滿腹經綸的,可現在選出來的卻不認識字;孝廉本應是以“孝”聞名的,可現在薦舉的卻是根本不管父親的人;本來清白敦厚科的應選者應要求出身寒素,清清白白,如今卻個個齷齪得像泥巴一樣;高門大第的將軍本應是戰場上勇敢殺敵的戰勝者,可現在有著“良將”稱號的人卻膽小得像雞一樣。這四種人包括了封建社會的文官武將,包括了從底層到高層的統治者,因此很富有典型性。每一種人又是抓住他們最主要的方麵來加以嘲諷,對比鮮明而強烈,諷刺的力量也隨之大大增強了。看到這種名實相悖的腐敗現象,讀者會很自然地產生可笑和憎惡的感情,並進而懷疑造成這種局麵的社會原因,由表象而深入到本質。而這,正是這首童謠強烈戰鬥性和感染力的所在。
【今譯】
被薦舉作秀才的人,竟不認識字;察訪推薦出來的孝廉,卻是連父親也不管、分開居住的;號稱出身寒微的清白官吏,齷齪得像黑色的汙泥;而出身高門巨族的所謂良將,卻又膽小得如同小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