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會 稽 童 謠①
會 稽 童 謠①
棄我戟,②
捐我矛。
盜賊盡。③
吏皆休。④
——《後漢書·張霸傳》
【注釋】
①會稽——今浙江紹興一帶。
②戟——古時兵器之一,它合戈與矛為一體,既可直刺,又可橫擊。戟與下麵所說的矛在這裏泛指封建衙門捕役們用的武器。
③盜賊——這裏既是對造反的人民的誣稱,也包括了舊社會中一些雞鳴狗盜之徒。
④吏——官吏。休——休息,沒有事做。
【賞析】
這是一首較早的歌頌“清官”政績的童謠。據《後漢書·張霸傳》記載,張霸是一個從小就知“孝讓”的人,曾被人稱為“張曾子”,尤其喜歡奉行儒家的經典。做官時,他能大力舉薦人才,善於感化人心。他剛到會稽做太守的時候,當地還不太平,所謂“盜賊”的活動還很厲害。他四處張貼榜文,提出歸順條件,明確規定任用和獎賞的辦法。結果,沒有動用武力,就使“盜賊”放下武器投誠了。還出現了“郡中爭厲誌節,習經者以千數,道路但聞誦聲”這樣的升平局麵。 “清官”是我國曆史上一種獨特而複雜的曆史現象。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政治上“清明”,能夠比較明智地辨別是非曲直,在封建社會法律許可的範圍內能秉公而斷;經濟上“清廉”,不貪汙受賄,不貪贓枉法;個人品質上“清白”,往往剛直不阿,不肯蠅營狗苟。但是,他們往往也是嚴刑峻法的擁護者和執行者,對於造反的人民的鎮壓是毫不留情的。所以“清官”與“酷吏”常常是一身而二任的。司馬遷寫的《酷吏列傳》中那些人物,就差不多都具有“清官”的品質。因此,對於“清官”的評價是一個需要慎重對待的艱巨的課題:既要看到他們在曆史上的積極作用,也不要忽略他們的消極影響。當然,在黑暗的舊社會,“清官”們畢竟有如鳳毛麟角,不可多得,所以,他們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的優良的東西就特別顯得奪目,成為人們表彰和學習的榜樣。也許就是由於這種原因,曆代流傳的歌頌“清官”的歌謠頗不少。像《後漢書》所記的《京兆為李燮謠》:“我府君,道教舉。恩如春,威如虎。剛不吐,弱不茹。愛如母,訓如父。”《宋史》所記的《京師為包拯語》說:“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況太守集》中記載的《蘇州民為況鍾歌》說:“況太守,民父母。眾懷思,因去後。願複來,養田叟。”諸如此類的記載甚多,可以與這首《會稽童謠》聯係起來看,以加深我們對這一曆史現象的認識。
童謠采用衙門捕役的口吻,一開始就點明他們無事可做的處境:平時在他們手上借以耀武揚威的戟和矛等武器,現在都放下了,沒有用了。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因為“盜賊盡,吏皆休”,造反的人民和破壞社會治安的雞鳴狗盜之徒都被感化得“改邪歸正”了,官吏們都沒事可幹了,當然也就沒有衙役們的差使了。童謠歌頌張霸的治績,沒有用正麵的吹捧,也沒有羅列一大堆現象,而是從一個側麵來表現全體,從結果來反襯原因,抓住衙役的兵器廢置不用和小官吏們清閑無事這兩個典型的細節來反襯張霸的治績,可說是抓住了本質,很有表現力。句式上,采取三字一句的快節奏,讀起來鏗鏘悅耳,也適合兒童傳唱。
從這首童謠可以看出:在治理“盜賊”時,“文治”常常可以收到“武功”所達不到的效果。所以,曆代統治者特別是“清官”,都很重視“撫”的一手,希望借此鞏固他們的統治,有一些人常常達到了目的。這就是“清官”迷惑人的消極影響之一。當然,在階級剝削和壓迫存在的社會裏,受剝削、受壓迫的勞苦人民總是要反抗的。當不堪忍受的時候,“鋌而走險”常常是他們最後的選擇。所以,盡管有個別“清官”的政績的確值得稱道,但決不能改變絕大多數貧苦人民的痛苦處境,因而“盜賊”也是決不會“盡”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童謠所歌頌的那種太平盛世,不過是統治階級一種一廂情願的幻想而已。
【今譯】
丟掉我的戟,放下我的矛。因為盜賊都沒有了,連官吏們都沒事可幹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