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專家”當“專家”的時候

許多事情,不想也就糊裏糊塗地過去了,仔細想想,有時覺得也蠻值得“玩味”。

譬如說吧,我們現在一談起“老專家”,腦子裏立刻舍浮現一個滿頭白發、老態龍鍾的七八十歲的老人來。其實,“老專家”關鍵並不在“老”,而在於“專家”,不然,世上那麽多的老人為什麽並不都是“老專家”呢。那麽,這些“老專家”成為“專家”的時候是什麽年紀呢?原來沒想過,所以也不留心。最近看到學林出版社出版的《張世祿語言學論文集》一書的後麵,附錄有張先生的著譯目錄,第一本是《中國聲韻學概要》,商務印書館一九二九年出版。這時作者多大呢?二十七歲!到一九三二年作者三十周歲時,他又接連出版了《德國現代史》、《中國古音學》、《語言學原理》、《音韻學》等書,並且當上了教授,恐怕可以算得上“專家”了吧。

我怕這一例子不夠典型,又有意去翻了一些書,發現我們現在所敬仰的許多“老專家”,竟絕大多數是在二三十歲的時候就成了“專家”的。當時,他們並不“老”,用現在的標準看,還是“小青年”呢。

我想:要是當年的“張先生”們拿著他們題目大得有點嚇人的書稿來找我們現在的出版社的同誌,結果究竟會怎樣呢?如果他們的書稿不能出版,那麽“教授”的職稱,“專家”的美譽又將從何而來?還有,如果他們第一本書稿沒人要,是否還會繼續“專”下去而不改行呢?……這樣想來想去,真要“伊於胡底”了,還是打住,讓讀者自己去想吧,(1985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