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中的“冷門”

有人說,近年來,我國文壇上有兩大“熱門”:一個是《紅樓夢》研究,一個是魯迅研究。這話大概有一定的道理吧。《紅樓夢》且不說,研究魯迅的著作據一九八二年的統計,就在一百種以上,似乎是夠得上“熱門”了。但是這種“熱”隻能說是與其他作家的研究相比較而言的,如果以魯迅留給我們豐富的遺產的博大精深來說,應該說,研究還是很不夠的。譬如關於魯迅後期思想的較係統的研究文章就很少,專著就更少了。最近看到倪墨炎的《魯迅後期思想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在這方麵填補了一個缺門,可以說是“熱門”中的“冷門”,是值得慶賀的。

“冷門”不等於鑽牛角尖。本書不僅選的研究角度較好,而且的確提供了新的研究成果。譬如關於魯迅思想的分期,一般都是分為前後兩期,以一九二七年為分界線,本書作者在分析大量材料的基礎上,提出了分為早、中、後三期的理論,似乎比較符合魯迅的思想實際,符合唯物辯證法。又如對魯迅與“第三種人”的關係、魯迅與瞿秋白的關係等等,過去往往趨向極端,認為魯迅一開始便把“第三種人”當敵人,而魯迅與瞿秋白則是“完全一致”的,表麵上是讚頌魯迅的“立場堅定,態度分明”,但實際上是把魯迅“神化”了。本書作者則在詳細占有材料的基礎上,作了實事求是的結論,指出魯迅對“第三種人”的態度有一個變化過程,魯迅與瞿秋白的思想大同中有小異。,諸如此類,比較令人信服。

鑽“冷門”要耐得寂寞。作者研究魯迅有幾十年了,可謂一往情深,近來先後出版了好幾種有關魯迅的書。其共同特點是材料豐富,往往有人所未見的內容發現。也許由於成書時間較長的緣故,在某些材料的使用上似乎還打著“時代的烙印”。譬如關於孔子的一些論述,就有著較明顯的“批林批孔”的痕跡;對於魯迅與人性論一章在當時誠然已屬“大膽”,但今天來看,也還顯得拘謹了些。這種“曆史的局限”是不能苛求於作者的,但希望能在有機會修訂時重加考慮,寫出新的篇章來。

(1986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