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著作也要“降溫”

學術著作出版難已經是個老問題了。這些年,出版界和各有關部門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動了許多腦筋,想了許多辦法,譬如學術著作基金的設立,有關單位的補貼或資助出版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使這一老大難問題有所緩解,使不少學術著作的作者感到欣慰。這當然是令人高興的事情。

但是,仍然有許多人在呼籲:學術著作出版難。出版社也在叫苦:虧本的學術著作仍要占一個很大的比重,區區幾十萬或上百萬的學術著作基金補貼不過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怎麽辦?筆者認為,僅僅在出版社這方麵打主意,出路總是有限的。也應該從作者方麵動動腦筋,那就是,讓學術著作也降降溫,在減少數量、提高質量上下點功夫。

現在一提起“學術著作”,似乎就身價百倍。其實,學術著作中也不乏“南郭先生”。據某地新聞出版局透露,不少出版社報上來要求補貼的學術著作,有一些是並不值得補貼的、價值不大、水平不高的平庸之作。報上來的尚且如此,那些沒有資格上報的,情況如何就更可想而知了。再說,以中國人現有的文化水平和學術著作閱讀者的購買水平,過多的學術著作實際上隻會弄得大家“兩敗俱傷”,還不如少一點。

這個建議如被采納,可能會使一些學術著作的作者“出書”更難,稿酬收入下降,但是如果能因此精益求精,撰成不朽之作,又何嚐不是好事呢?

(1989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