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為何“挨罵”

最近報上接連爆出“新聞”,有兩個有名氣的作者寫的書,因為印數過少,自己包銷了一部分或以書代稿費而無法銷出,一個在書店開“發布會”,簽名售書,吸引得記者們團團轉;一個在報刊發文發感慨,讀之令人心酸。兩位名人的舉動其實倒並不是針對出版社的,但是,不少讀者在讀了這些新聞後,不約而同地“罵”出版社對作者似乎是太“刻薄”了。

其實,這種挨罵真是冤哉枉也。據了解,這兩本名人的書,印數隻有二三千,出版社每本起碼要賠五千元以上。當初出版社正是從“社會效益”出發,為了做好事,才決定幹這種“賠本”買賣的,不料竟會出現如此結果,豈不令人心寒!試想,如果某個讀者拿了一塊衣料到裁縫店去,要求店裏幫他縫製好之後不但不收錢而且還倒貼他一筆“辛苦費”,恐怕誰都會認為他是一個瘋子。出版社是一個“為人作嫁衣”的地方,以前是有國家補貼的,現在不僅全部要自負盈虧,而且還要上繳利潤,日子並不是很好過。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社每年出版百分之七八十的虧本書,有一兩本書采取讓作者包銷一部分書或以書代稿費的辦法,也是不得已的。讓他們“挨罵”,實在是於理不順,於心不安!作者對於出現這種情況有怨言,似乎也沒有理由怨出版社。至於有些不了解實情、隻是跟著對出版社瞎指責的朋友,恐怕首先要了解一點情況,不要做一個向裁縫店收“辛苦費”的瘋子的同情者才好。

說起來,出版社出版的書刊,一年到頭讓別人說話,輪到自己的形象被人歪曲的時候,竟很少聽到他們的聲音。筆者未免有些不平,所以說了以上“仗義之言”,不知讀者朋友以為如何?

(1989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