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打破“惡性循環”出力
最近聽說這樣一件事:一個作者說,他寫的書(當然是學術著作)沒人肯出版,所以也就不看書了;不看書當然也就不買書了。
不知這位作者說的是氣話還是笑話,多少總是透露出一些他的心態。這種情況雖不能說是普遍存在,但的確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一方麵是不出書——不看書——不買書;另方麵出版社則因為“不買書”而造成訂數大跌,反過來又加劇了一些書不能出版的矛盾。
有人說:這是陷入了“惡性循環”的怪圈。我看多少有一點道理。
打破這個“惡性循環”的怪圈,恐怕要從兩方麵來做工作:出版社要努力從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出發,對一些確有價值的學術著作,爭取多出一些,以提高著書人的積極性,即使有的要虧本也在所不惜(當然也要量力而行,虧得起);同時,也要設法讓更多的人(包括作者)來購買書,使出版社也有積極性(至少要能維持下去)。
在治理整頓書刊市場的今天,出版社對於社會效益的重視已經較之過去大大加強了,但讓讀者樂意買書,則還要做一些:工作。畢竟,錢是要他們自願掏出來的,強迫是沒有用的;而出版社最終也隻有在市場活躍時,才會顯得生機勃勃。
願各方麵都為打破“惡性循環”出一把力。
(1989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