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事業模範”鄒韜奮

鄒韜奮(1895.11.5—1944.7.24),原名鄒恩潤,“韜奮”是他從1928年起經常使用的筆名,表示要韜光養晦,奮鬥不懈的意思。祖籍江西餘江縣,生於福建延平,一生從事新聞出版工作和革命救國事業,是我國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著名的新聞記者和出版家。1944年,他不幸在上海病逝,延安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由周恩來、鄧穎超、周揚等同誌擬訂並經毛澤東同誌批準的《紀念和追悼韜奮先生辦法》,周恩來同誌親筆增加了“提議以韜奮為出版事業模範”的內容。這不僅是周恩來同誌個人的意見,而且也是黨中央代表全國人民對韜奮作出的最公允、最確切的評價。

韜奮作為出版家,一生作出的貢獻是多方麵的,下麵僅就他的編輯生涯作一些簡要的介紹。

“出了學校就踏上編輯之路”

1944年,韜奮在重病纏身的情況下,艱難地開始寫作《患難餘生記》。他在回顧自己的一生經曆時說:“我差不多出了學校就踏上編輯之路”,這是韜奮自己定出的最早界說。

其實,認真說起來,韜奮的“編輯之路”的起點還要更早些。1919年7月,當他還在大學讀書的時候,就參加了上海學生聯合會主辦的《學生聯合會日刊》的編輯工作,被稱為“客串編輯”,在如火如荼的五四運動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如果論及韜奮對編輯工作的接觸和了解,則還要更早一些。那是他在南洋公學當中學生的時候,為了解決生計,他開始給《申報自由談》和《學生雜誌》寫稿。稿子有的登出來了,有的則沒有,韜奮對此采取了諒解的態度。他說:“我在《學生雜誌》裏投稿也不是完全順利的,總是去了好幾篇才登出一篇。登了一篇之後,好像替我打了一個強心針,再陸續寫幾篇去,登後再等著多少時候。關於好多沒有采登的稿子,我當時並不知道,也沒有想到這應該埋怨編輯先生,因為我知道自己的稿子並不是篇篇都好。我當時雖一點不知道自己將來的職業是編輯,但是說來奇怪,對於做編輯的苦衷,似乎已經了解。”

在踏上“編輯之路”以前,韜奮至少在兩個方麵已經作好了充分的準備。一是具備了廣博的知識基礎。韜奮在小學以前,進過私塾,雖然為此付出了代價,但打下了堅實的古文、國學基礎。後來,他又進過福州工業學校,在南洋公學從小學一直讀到大學機電科二年級,接著又轉到聖約翰大學文科三年級直至畢業,文理科知識和英文基礎都很好,這正是做一個編輯所需要的比較理想的知識結構。後來他辦《生活》周刊時,曾一個人用了十來個筆名作大大小小、亦莊亦諧的文章,得力於他的這種廣博知識基礎不少。二是他的寫作能力極強。在小學時,韜奮的作文就很出色。到了中學,一方麵受了國文教師嚴格的教育和訓練,另一方麵由於他讀書看報受到梁啟超、黃遠生等人的影響,他的作文更是經常獲得教師的濃圈密點。《申報》投稿的成功,更是鼓勵了他寫稿的積極性。在他正式從事編輯工作之前,他的各種譯著從數量上來看,已經很可觀了。後來,韜奮編輯工作的得心應手,組稿、改稿、寫稿又多又快又好,與 這一時期紮實的基礎是分不開的。

韜奮正式踏上“編輯之路”大約要從進了中華職業教育社算起。1921年,韜奮從聖約翰大學畢業,原希望能當一名新聞記者,但在“畢業即失業”的舊社會,一時尋不到實現理想的機會,他就采取“曲線就業”的辦法,先在一家紗布交易所裏謀了一個翻譯電訊稿的差事,不久,應黃炎培先生之請,進入中華職業教育社,擔任編輯股主任的職務,主要負責“職業教育叢書”的編譯和《教育與職業》月刊的編輯工作,同時還兼任中華職業學校的英文教員,並做過“科學名詞審查會”的編輯審查工作。

在此期間,有一件事給韜奮的印象很深。他第一次編譯“職業教育叢書”,熱情很高,勁頭十足,先是買了幾十種有關的英文參考書,接著就按照他在學校時譯杜威的《民治與教育》的經驗,“依據著英文書的內容和順序,依樣畫葫蘆似的把它翻成中文”,一鼓作氣,譯了約3萬字,拿給黃炎培先生看,原來期望會得到稱許,不料得到的卻是一盆冷水:

黃先生第二天卻拿著我的譯文,跑到我的桌旁,對我所編譯的文字作誠懇而嚴格的批評。他所指出的要點是:我們編譯這本書的時候,不要忘卻我們的重要的對象——中國的讀者。我們要處處顧到讀者的理解力,顧到讀者的心理,顧到讀者的需要,而我所已寫成的東西在編法和措辭方麵都依照英文原著,合於英美人胃口的編法和措辭,未必即合於中國讀者的胃口。我在那刹那間好像背上澆了一大盆的冷水;……盡管他當時“覺得一肚子的不高興”,但還是接受了黃先生的意見,從頭再譯,結果得到了“大加稱讚”的好評。韜奮以後追述這件事時說:“黃先生給我的這個教訓,卻很有益於我以後的著作方法,很有助於我以後辦刊物的技術。……我認為這是有誌著述的人們最要注意的一個原則:在寫作的時候,不要忘記了你的讀者。”以後,韜奮在言論上、實踐上都特別強調“以讀者的利益為中心”、“竭誠為讀者服務”,顯然與他這次“教訓”。有著很大的關係。

這一時期對他以後的編輯生涯影響較大的還有一件事,便是他在《時事新報》任秘書主任的工作。當時任該報董事長的是張竹平,總經理是潘公弼,總主筆是陳布雷,韜奮的任務主要是處理除編輯部的通信稿之外的各部信件。這個工作使他“和全館各部的事情,都有著相當的接觸”,特別是老報人潘公弼“辦事的經驗,處理問題時的鎮靜安詳,對人接物的恰當”,都給他很好的印象。韜奮說:“我在時事新報館工作的一年,是我生平更有意義的‘練習’的時期。我常覺得我的這一年的‘練習’,比進什麽大學的新聞科都來得切實,來得更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