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繼承選擇剔除——寫在“中華傳統文化觀止叢書”出版之前
中共中央關於《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提出,要讓廣大幹部群眾,尤其是廣大青少年了解曆史,了解祖國,知我中華,愛我中華,興我中華,激發愛國主義的熱烈情感,增強曆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要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用中華民族燦爛文明中所蘊含的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和傳統美德,教育、感染廣大青少年。為此,學林出版社決定出版一套“中華傳統文化觀止叢書”。
中國有五千年有文字可考的曆史。這五千年中,先人給我們積累了數以十萬計的文化典籍。這是我們的光榮和驕傲,但一不小心,也可能成為我們的包袱。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人麵對比我們少得不知多少的典籍,已經發出了這樣的慨歎:“吾生也有涯而智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如果我們剔除其中的消極成分,應該承認,這話說得很有道理。試想,以幾十年匆匆的生命,要想覽盡無涯的曆代典籍,吸盡知識海洋,怎麽可能?更何況我們處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有那麽多現代知識需要我們去學習,去吸收。
我們要珍視五千年文明史積累下來的文化遺產,因此,需要了解,需要繼承:我們又不能全盤照收五千年積累的文化遺產,因此,需要選擇,需要剔除。
這是一種矛盾,是一種必須進行的艱難的選擇。
試著解決這種矛盾,我們策劃了這套觀止叢書。
所謂“觀止”,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歎為觀止”,即所收的內容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有充分代表性的東西。二是“觀到此為止”。即一般的中等文化水平及以上的讀者,隻要擁有它,便可“嚐一臠而知全味”,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概略的了解,如果不想作專門的研究,即可到此為止,庶幾不至於有“數典忘祖”的危險。如果有人要繼續深造,也可以此為出發點,登堂人室,到傳統文化的大海中去搏擊遨遊。
為此,我們設想,這套觀止叢書的選收範圍上自先秦,下迄清末民初,以古典文學為主,兼及藝術、音樂、美術、曆史、科學等,分專題出版,總計約收一千萬字。以每天讀五千字計,大約七年時間即可從頭到尾讀完。對普通讀者來說,也許還是太多子一點。但中華傳統的文化寶庫實在過於豐富,再少便很難反映其真實麵貌。好在對於不同的讀者,仍完全可以有選擇、有重點地讀,或把它們當作準:工具書查閱,還是有著相當廣闊的選擇自由的。
為了保證這套觀止叢書的代表性與權威性,編選者與出版社同人努力做到:一、選目盡量求精。除各書均由中青年骨幹學者實際操作外,還特聘全國著名的學者、專家主持選目工作。不僅收入膾炙人口的名作,還努力發掘新的內容。二、評注盡量簡明。以原作為主,不搞喧賓奪主的“鑒賞”,也不搞“今譯”,讓讀者享受一種自己咀嚼、消化的樂趣。三、適當加入附錄。主要是資料性的內容,與正文互為補充,借以為讀者提供方便。四、裝幀盡量精美,使之既可供實用,又能成為居室的美化裝潢晶和贈送的禮品與獎品。
這套觀止叢書將分批推出,現在呈獻給讀者的是第一輯:《中華古文觀止》、《中華古詩觀止》、《中華古詞觀止》、《中華古曲觀止》。
(本文是為“中華傳統文化觀止叢書”寫的出版前言,題目是《光明日報》編者加的,略有刪節,《光明日報》1996年1月18日)“出版事業模範”鄒韜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