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益的“零食”

我有幸在出版社工作,對書以及有關書的一切東西似乎有著特殊的感情,對於那些一往情深地鑽在書堆中的人們,不管他們的動機如何,我幾乎都懷著深深的敬意。尤其是眼下,在滿天生意經,斯文不值錢的當兒,還有人孜孜地執著於“文壇”,用自己的汗水和著心血努力修補在金錢擠壓下岌岌可危的精神世界,用自己微弱的呐喊來充實文壇的寂寞,我更是懷著難言的感激之情。這倒不是因為這些人直接間接地支撐了出版事業,而是覺得,正是他們這些人,才使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得以延續、發展和不斷提高。如果我們看到的盡是進出於茶樓酒肆吃得紅光滿麵的酒囊飯袋,真不敢想象,這社會將會是怎麽一幅景象!

墨炎同誌這本書是他的“現代文壇”係列的第四本,是他全部著作的第十部。書中所談及的都是與現代文壇有關的人和事,從聖人魯迅到現在幾乎泯滅無聞的虞琰、芳信,中間是一大批眾所周知的有名文人如劉大傑、馮至、唐、周作人、張資平、邵洵美等等。關於他們的人和書以及逸聞趣事,有些我們知道,有些不知道,或有些知道而不得其詳,有些得之傳聞不一定可靠,墨炎同誌都是那樣認真而又活潑地給我們作介紹,作補充或作糾正,他有時竟認真到要去糾正作者本人的錯誤,如糾正劉大傑先生關於《袁中郎全集》標點中有誤的記憶,就很令人感慨係之。正如他在《現代文壇偶拾》中說過的,這些東西隻是“零食”,單靠它去考研究生大概是不行的,但未嚐不是可供參考之有益養料,對於一般讀者來說,更不失為一種輕鬆愉快的精神享受,而且享受之餘,多少還會有所得,得到額外的收獲。我想,他這種執著於“現代文壇”的努力是不會白費的,是一定會得到豐厚回報的。

墨炎同誌的大名,我在讀書時候早已耳聞。從複旦畢業後,我這個“作大學生處理”的研究生因為特殊原因,頂替一個大學生的名額進了“中華上編”,報到時首先遇到的就是他。算來也有二十多年了,他一直是我行政上的上級和學問上的師長,從他的著作中,我自覺獲益匪淺;從我們二十多年的交往中,他那認準一個目標便鍥而不舍地追求到底的精神也給了我極大的啟示。隻可惜我根底不深,又喜歡見異思遷,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弄得年過半百仍一事無成。與他相比,深感羞愧。但他仍不嫌棄,幾次堅持要我為他的《短箋》寫序,大約是要對我作最後的挽救。感其好意,也就不揣冒昧,寫了以上這些話,希望如我之輩,讀後都能“於我心有戚戚焉”。

1993年12月16日

(本文是為倪墨炎同誌《現代文壇短箋》寫的序,題目是這次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