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讀《毛澤東的早年與晚年》
一段時間以來,我自認為是個“搞業務的”,已經較少看政治理論方麵的圖書了。不久前,接到許醫農同誌寄來的《毛澤東的早年與晚年》一書,卻突然來了興趣。首先是作者李銳同誌是我早就敬仰的前輩,青年時代讀過他的《毛澤東同誌的初期革命活動》,印象很深;前幾年又讀過他的《廬山會議實錄》,對於我黨曆史上的這次“路線鬥爭”有了新的認識。現在看到他的新作,不禁油然心向往之。另外,也由於這位責編許大姐亦是我所敬重的。我們雖隻見過一麵,但她的嚴肅的工作態度與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以及和藹可親的為人,均令人不能不肅然起敬;她寄來的書使我不敢和不忍不讀。順便說一句,在當前人們指責“無錯不成書”的時候,讀一讀這本毫無瑕疵的,書也是一種享受。
我這種年紀的人。可以說是在毛澤東的旗幟下成長的,加上“文革”把毛澤東思想“熔化在血液中,落實在行動上”的“強化訓練”,受毛澤東的影響不可謂不深,對他的愛戴幾乎曾達到宗教徒的虔誠程度。所以,對毛澤東,我們從內心裏隻希望歌頌他的功勞與成績,而不希望看到他有什麽缺點和錯誤,更不願意看到有人對他的缺點錯誤進行批評。
然而,這種“樸素的階級感情”畢竟不是嚴肅的科學態度。誠如李銳同誌在本書《前言》中所說:“當代中國和每一個大陸的中國人,同毛澤東是息息相關的。我們的勝利與失敗,正確與錯誤,前進與後退,歡樂與痛苦,乃至價值取向、思維習慣等等,都是同毛澤東分不開的;真是榮辱相關,生死與共。”所以,我們對毛的缺點錯誤的批評,不單是關係到對他個人的評價,更重要的是關係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關係到國家的繁榮,人民的幸福!
本書包括11篇文章,其中談毛澤東早年的5篇,談晚年的6篇。它們雖然寫作與發表的時間不一,但是都體現了對毛澤東一生謹慎而力求科學的評價,貫穿了對毛澤東作整體的、係統的研究。特別是1991年底才脫稿的《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長文,作者更是以非凡的勇氣、謹慎的態度,對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的發生、發展過程,造成的嚴重後果,錯誤發生的內部和外部原因等等作了令人信服的探討與闡述,其中;不少地方聯係到毛澤東早年所接受的某些思想所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令人有耳目一新、茅塞頓開之感。譬如,除了從政治實踐方麵談到毛澤東晚年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與他早期追求的帶空想色彩的社會主義思想之間的關係外,還從性格和氣質方麵。論述了他晚年的錯誤與早期他那“造反”、“鬥爭”的性格與永不服輸的氣質的一定內在聯係,似乎都是發前人之所未發的見解。
作為毛澤東晚年錯誤思想從形成到達到頂峰的“文革”時期的過來人,讀著這本書,常常不自覺地使自己置身那些令人“難忘”的曆史歲月,一方麵為毛澤東的錯誤給黨和國家以及他本人所造成的巨大損失而痛心,另方麵也過電影一般地常常想起自己那時所扮演的角色。有多少人能夠毫無愧色地宣稱,彼時彼地他是一個“惟我獨醒”的英雄?因此,李銳同誌“探”的雖是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但是,吸取教訓的卻不應該也不可能是毛澤東一個人。從事業的發展看,真正“有動於衷”的隻應該是我們活著的每一個人。
大家都來用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這麵鏡子照照自己,“防患於未然”,或警惕於“風起於青萍之末”,防止類似的曆史錯誤重演。這才是真正的接受教訓,才是真正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否則,就太可悲了。
(《博覽群書》199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