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螢真能照讀嗎?
在封建社會的中國,知識分子除了“讀書做官”一途,基本上沒有別的發跡致富的道路,致使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從小到大,從大到老,“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演出了無數的悲劇。不知是為了鼓勵讀書人發憤呢,還是為了安慰寂寥的讀書人,人們又“總結推廣”或憑空製造出了一個個苦讀死讀的榜樣,編出了許多動人的故事。比如什麽“囊螢”、“映雪”,什麽“懸梁”、“刺股”,代代流傳,以至於到了科學發達的今天,許多“青少年讀物”還在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這些老掉牙的“勸學”故事。
這些故事,如果是用來激勵和培養青少年的勤奮精神,好學上進,應當說其本意是好的;但是如果從科學角度來看,有些則是不科學的,是很值得懷疑的。就拿“囊螢”的故事來說吧,它出自《晉書·車胤傳》,傳中稱:“(胤)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大概古人多是以耳代目的吧,一千多年來,這個故事廣泛流傳,甚至成了典故,恐怕很少有人懷疑它的真實性。到了康熙六十年(1721年)三月,有一個人卻通過試驗證明:囊螢根本不可能照讀。此人就是康熙皇帝。據《東華錄》卷二十四記載,這一年已經六十八歲的康熙帝,對手下的大學士們說,他曾經“取(螢)百枚,盛以大囊照書,字麵竟不能辨。此書之不可盡信者。”《車胤傳》說“囊盛數十螢火”,便可以“照書”、“以夜繼日”,而康熙增至“百枚”,證明“字畫竟不能辨”。究竟誰正確呢?當然是經過試驗的康熙正確。
現代科學也證明,使用台燈照明,也不能低於15支光,而數十枚螢火蟲盛於白布袋內,遠不到1支光的百分之一。用它來“照書”,即使能勉強讀幾個“木刻大字本”的字,也絕不能“夜以繼日”地讀下去。否則,車胤等不及做官,眼睛便會失,明,起碼也會落下個高度近視。再說,要捉來數十個螢火蟲,談何容易;把它們裝在練囊裏,太鬆則光線不能集中,太緊則有速死的危險,車胤如果沒有一支專門的捕螢隊,恐怕也是難以為力的,而要組成這支捕螢隊,其費用肯定遠遠超過他出不起的燈油錢了。
康熙的可貴是愛讀書卻不盡信書,對於有疑問的地方肯花功夫做實驗來檢驗,這大概是曆史上能出現“康乾盛世”的重要原因吧。
(《科技日報》1987年2月4日,署名: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