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知識於趣味之中
介紹科學知識的書,最忌枯燥無味;而介紹人們日常司空見慣的事物的知識,就更是如此了。麵條、油條÷筷子、豆腐、鉛筆、火柴、枕頭、窗簾、自行車、冰淇淋,如此等等,人們幾乎天天接觸,簡直可以說是達到了“熟視無睹”的地步,介’紹這樣的事物,做這類的文章,能引起讀者的興趣嗎?能。問題是看你怎麽做這種文章。最近看到學林出版社出版的《博物記趣》(作者枕書),就有這種強烈的感覺。試看《油條》的開頭:
油條的曆史肯定相當悠久。隻是載籍中似不見著錄。民間相傳它起源於南宋,故名“油炸檜”,這說法雖表達出了人民大眾對漢奸(秦檜)的憎恨,但未見得經得(起)推敲。
有人以為古人所說的“寒具”即油條,但劉禹錫說寒具“壓扁佳人纏臂金”,用“條脫”(金釧)之類首飾來比擬它,可見寒具可能是呈環形的比較精細的“饊子”,而不是既粗且長的油條。
這個開頭,既有民間傳說,又有古典詩文,在傳播知識的同時,洋溢著強烈的趣味性,使人愛看和耐看。文章接著介紹了油條受到外賓歡迎的情況,並從醫學科學的角度,通俗地解釋了油條可以醫治胃病的道理,又從烹調學的角度,介紹油條的,自製法。短短千把字的文章,寫得妙趣橫生,令人不忍釋手。讀者正是在這種輕鬆愉快的氣氛下,接受了一定的科學知識。
《博物記趣》所收82篇文章大多類此。談天說地,衣食住行,新興技術,動物世界,內容廣博,寫法有趣,令人讀而不厭,久讀忘倦。有許多文章,還橫通中西,縱貫古今,從宏觀來看微觀,所以看得特別清晰、全麵。因此,所談事物雖小,卻能以小喻大,從小見大,給人以更多的啟發。
《博物記趣》是“夜讀叢書”第一輯中的一種。其他幾種是《現代文壇偶拾》、《被毀滅的城市》、《老年心理初探》、《藝林散步》、《滄桑億萬年》、《現代國際樂壇》、《人的自我測驗》、《家庭麵麵觀》、《國際刑事警察組織破案故事》。編者在《出版前言》中說:他們“希望能給盡可能多的讀者提供合口味的讀物,讓讀者們伴著書本,度過難忘的夜晚,在輕鬆愉快之中獲得知識,獲得教益,獲得樂趣”。就《博物記趣》來看,恐怕並非言過其實。
(《中國科技報》1986年5月16日署名: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