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空白頁的壓縮和利用

目前,我們的紙張困難,各出版社分到的紙張有限。解決這個困難,一方麵要努力開源,增加紙張生產;另一方麵也要注意節流,精打細算,讓有限的紙張作出最大的貢獻,盡可能地多出一點書。前者,出版部門是無能為力的,但後者,卻大有用武之地。譬如重視空白頁的壓縮和利用,就大有可為。最近隨便翻翻,看到上海文藝出版社新出版的《中國現代文藝資料叢刊》第四輯(複刊號),全書15.75印張,包括襯頁在內,完全空白頁有7頁,而第249頁《郭沫若詩談》的《輯錄附記》,第492頁的“稿約”,第493頁的版權頁似乎也完全可以節省出來。加起來,完全的空白頁占了10頁,占全書的五十分之一。另外,全書每頁排字14行(即半頁)以下的還有19麵,其中最少的隻有3行,而有的一行隻有一個字,似乎還可以壓縮出一些篇幅來。這樣一來,按這本書初版印兩萬冊來計算,可節省的紙張就頗為可觀了。

又如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人民的好總理(續編三)》,大32開,每麵隻排24行,比一般大32開的書少排3行。如果按每頁27行排,不僅全書隻排12行以下的10麵“半空白頁”可以壓縮出來,還可以省出更多的篇幅來的。

又如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的20開畫冊《浦江兩岸》,共用了五個印張,定價五元。但是整本畫冊從前言、畫頁到目錄都隻利用一半(畫頁反麵簡短的中英文畫題,我以為完全可以放在畫頁,既醒目又省篇幅),未免可惜。如果兩麵都印(事實上該社許多高級畫冊都是這樣的),現在一本畫冊的紙張就可印兩本,定價也可以大大降低,那該多好啊!

當然,為了書籍的美觀起見或別的正當理由,搞點空白襯頁,或天頭地腳留得寬敞一點,也不是完全不可以。但是,在紙張緊張的情況下,可否盡量少一些呢?如果能夠做到既美觀,又節約,兩全其美,不是更好嗎?另外,對於一些勢難避免的半空白頁,可否根據圖書的性質盡可能加以充分利用呢?譬如像《中國現代文藝資料叢刊》這樣資料性質的書,如果能夠像《新文學史料》那樣,利用空白頁登一些有關的簡短資料作為補白,不也是一舉兩得的事嗎?

上麵提到的書都是好書。如果壓縮了不必要的空白頁,充分利用了不可避免的空白頁,做到既節約紙張,又降低成本,價廉物美,讀者一定會更加喜歡,出版社也可多出書。這樣的好事,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上海出版工作》1980年第2期,署名:雷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