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編輯學的斷想:編輯的讀書法

在當今社會裏,人們要吸取和更新知識,一條重要的途徑是讀書。讀書不僅要因時而異,因書而異,因人而異,而且還要因工作性質而有所不同。編輯由於工作性質決定,讀書不能同於一般的讀者或專業工作者,而必須具有鮮明的特點。否則,是很難編出滿意的書刊來的。

在我看來,編輯的讀書法至少應有以下幾種,它們對於豐富編輯的知識和在幫助編輯做好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是各不相同的。

一是“鯨吞法”。就是像鯨一樣張開大嘴,把所能接觸到的東西盡量都吸收進來。魯迅說的“隨便翻翻”大概也是這個意思。它的作用主要是開闊思路和眼界。編輯是“雜家”,知識麵要廣,讀書要“雜”。編輯有專業之分,讀書則不能局限於本專業,要有“無書不讀”的雄心;圖書有好壞之分,編輯則好與不好都可去翻翻,好的可以相師,壞的引為戒鑒,即使含有某種毒素的書刊電不要劃為“禁區”,要有不怕“中毒”的勇氣和“消毒”的能力。

當然,所謂“鯨吞”,雖說可以吞得多些,但在“知識爆炸”的今天,作為個人,能“吞”進的東西畢竟有限。因此,也有一個選擇最佳“鯨吞”方案的問題。可供選擇的辦法之一是到圖書館、閱覽室去瀏覽(沒有條件的,也可以到新華書店去看),知道裏麵大致上有些什麽品種,各在什麽地方等等。這些地方的圖書大都是分類放的,對於編輯了解同類書的出版情況最為有利。

辦法之二是多讀目錄書和提要書。記得魯迅談到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時說過,翻翻它可以使你養成好似看了許多書似的。因為它隻用幾百甚至幾十字就把一本書的作者、版本、源流以及主要內容都談到了。如不是專門研究,而隻是略作瀏覽,也就可以對付過去了。現在,這類提要式的工具書多起來了,對編輯學習是有利的。

辦法之三是多看報刊上登的書刊廣告,包括各種新書預告、征訂目錄和書訊報紙等等。因為圖書館和資料室限於條件或其他原因,很少可能將書刊買齊收全,多看這方麵的東西,就可以補充有可能被遺漏的許多信息。

二是“定向法”。就是選擇一個專業或一個專業分支作為攻讀的方向。目的是在雜中求專,不斷豐富和加深自己的專業知識庫。編輯的知識麵要盡可能廣一些,但這也是相對而言的。譬如,作者可以是“杜甫專家”、“李白專家”、“《紅樓夢》專家”,編輯如果有整個中國古典文學史的較豐富的知識。就要算知識麵廣了;如果再有較紮實的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以至於外國文學史、文藝理論等知識,就更廣了。現在,一般的出版社多是專業性的,大多數編輯的編書範圍大致總有個框框,很少有“古今中外,文史哲經”無所不通的通才,因此,編輯完全應該也可以在自己的範圍內選擇一二個重點攻讀方向。這樣不僅可以增加與作者交往的分量、提高書稿的質量,而且也可以為自己著書立說創造條件。

三是“輻射法”。就是以一點為中心,不斷向外圍空間擴展。具體地說,就是每接受一本新的書稿後,即以它為出發點,並圍繞它來讀有關的書刊。譬如你編一本關於古代神話方麵的理論書,你可以以這本書稿為出發點,向四麵八方去探尋它的來龍去脈,看看它裏麵提到的作家作品,也要看看它裏麵沒有提到的同類型的書籍。這樣,一方麵可借以比較,鑒別稿件質量的高下,另方麵,對自己也是一個學習提高的過程。一本書好比圍棋中的一個“眼”,編的書越多,活動的天地就越廣。日積月累,編輯的知識麵就會逐漸擴大起來。

四是“反思法”。就是邊讀邊思考,用挑剔的眼光去審視一切。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編輯是編書的,要帶頭破除“寫在書上的都是對的”這樣的迷信,否則,就不可能編出超越前人的書來。這種讀書法還可以養成一種編輯的職業敏感,以至於一看到書中有內容方麵的錯誤或字、詞、句甚至裝訂等形式方麵的缺陷,就能近乎本能地作出反應。現在的問題是,有些同誌對一般的著作可以這樣做,但對於權威、名人的著作則不敢或不願去“反思”,而是以“全盤接受”的態度去對待。其實,這無論對權威、名人本人也好,對繁榮學術文化也好,對編輯的提高也好,都是有害無益的。編輯應該以率先發現問題或缺點為己任。

五是“預習法”。就是像學生預習功課那樣,盡可能提前閱讀新的出版物,以吸取最新的信息。它的作用是使你能不斷跟上處於“知識爆炸”階段的時代,能及時更新觀念和知識。根據一些同誌的經驗,“預習法”主要有這麽幾種形式:

(一)盡早閱讀新書。不少圖書館,資料室都把新采購的圖書集中陳列出來一段時間再入庫,編輯應很好地利用這段時間,瀏覽一番,有的可以隻看看書名,有的可以看看前言、後記和內容提要,有的也可以選一點內容看看,對路的,則借出來全讀或精讀。有條件的,也不妨翻翻各種“新書預告”,以獲得最新的信息。

(二)連續定期閱讀有關報刊。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和愛好,確定幾種報刊,連續不間斷地閱讀,既可以獲得某一方麵的較係統的知識,又可以了解該方麵知識的最新發展情況。這樣,知識的鏈條就不至於脫節或中斷。

(三)直接閱讀外文書刊,獲取國外的最新研究成果。韜奮要求編輯“至少懂得一種外國文”,目的也是為了多一種獲取知識的工具和途徑。在當今開放的時代,國外交往頻繁,會外文顯得尤其重要。許多東西如果等到翻譯出版之後再去讀,即使將來印刷周期能縮短,也是永遠跟不上形勢發展的。

在讀書時,最好輔之以動手,看到書刊中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可隨手記下它的主要內容和作者、出處,用以備查:較長和較重要的資料可製成卡片或複印保存起來。俗話說:“書到用時方恨少。”讀書是如此,編書尤其是如此。平時如能注意積累,編書時就不至於有“恨少”的遺憾了。

以上所說,僅是“愚者之一得”,當然更談不上全麵概括,而且,這裏談的“讀書法”,主要目的還在於通過讀書而編好書,至於為了研究或其他目的,讀書的內容和方法也盡可以不同。另外,編輯讀書還得有時間、有經濟條件和其他物質條件(如房子、書架等),這些都是本題以外的事,這裏就不多說了。

(《上海出版工作》1985年第3期,署名:明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