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開發潛在的圖書市場
據統計,我國大陸地區的圖書發行總碼洋1983年為20.76億元,1994年上升為134.55億元,但發行冊數始終在60億冊左右徘徊。於是有同誌認為,碼洋的增長主要是定價的提高造成的,我們的圖書市場已趨飽和,沒有多少發展餘地了。
這是一種頗為悲觀的論點。
誠然,我們的圖書市場目前受到主客觀因素的製約,主要是國民收入低及文化素質不高的影響,圖書發行的總量一時不可能有很大的增長,但是,我們應該充分看到,大陸圖書市場的潛力是極其巨大的。誰最先注意對這一潛在市場的開發,誰就將最先獲得最大的益處。
據一份材料的估計,全世界的中文圖書銷售額,1984年約為46億美元;其中,大陸和台灣各為20億美元左右,香港為5億美元左右,除此之外的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及世界其他華文圖書市場總共為1億美元左右。按人口比例,台灣人均銷書為100美元,香港為84美元,分別為大陸人均1.6美元的62.5和52.5倍。
扣除定價方麵的因素,仍然可以看到,三者的差距是十分巨大的。
縮短乃至消除這種差距的過程,就是我們開發並占領潛在圖書市場的過程。差距大,說明我們落後;但是,差距大,也反映出我們的潛力很大,前途光明。如果我們把人均購書能力提高1倍,我們的圖書銷售總量就將翻到40億美元,攤到現有的500多家出版社,夠我們忙上好一陣子的了。
開發潛在的圖書市場,並非一廂情願的主觀願望,而是有著客觀條件和依據的。
首先,要看到圖書市場仍有許多巨大的“空白”有待占領。我們每年出版圖書在10萬種左右,但目前國內最大的書店圖書品種不過幾萬種,就是說,最好的書店也有90%以上的圖書無法同讀者見麵,這就使廣大的讀者失去了選購的機會,人為地造成了市場的萎縮。當然不是說,每年10萬種書本本都是值得讀者買的,但是,總不能說,90%以上的書是讀者不需要的吧?!即如筆者所在的學林出版社,每年出新書100種左右。加上常銷的重版書總在200種上下,不敢說本本都是好書,但其中也有不少是獲得世界級和國家級圖書獎的,有不少是發行幾卜萬乃至上百萬的暢銷書,照理說是應該能贏得讀者、贏得市場的。奇怪的是,無論是京城還是邊陲的城鎮,人們都很難從新華書店的書架上發現它們的影子。筆者去年去過北京、烏魯木齊和貴陽的三家新華書店,竟然發現學林版的書一本都沒有。問問營業員,有的說是進了幾本賣完了,有的則說根本沒進貨!當我拿出帶去的幾本樣書問他們是否有興趣進貨時,都說“有興趣”,而且“估計會好銷”。可見,社店共同努力,先從消除“空白”、提高覆蓋率開始,就有許多潛力可挖,就有許多事情可做。
其次,要看到稍為遠一點的潛在市場。按照十四屆五中全會繪就的美好藍圖,到本世紀末,我國將實現人均國民收入翻兩番的目標,到2010年,將再翻一番。這裏給我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說明未來15年內,我國的經濟實力將有極大的增長,我國人民的購買能力(包括購書能力)將有較大的提高。隨著人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和每周雙休日空餘時間的增多,人們對於圖書的需求必將轉旺。一個文化建設的**不可避免的到來必將刺激圖書消費的巨大發展。對這一潛在市場的開發將有著廣闊的前景。
另外,海外市場的開發也有著無限的潛力。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內地圖書“一等質量,二等包裝,三等定價”的狼狽境況將會逐漸改觀,用現代化的手段、先進的材料武裝我們高質量的圖書,再將這些高質量的圖書打出去,占領海外市場,隻是時間的遲早問題。作為一種產業,出版物的輸出也是題中應有之義。籌劃出口型的出版業,也將是開發潛在市場的有識之士的目標之一。也許離這一步還有些時日,但這個市場絕對是不應該被“開發者”遺忘的。
(《出版廣場》199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