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重磅炸彈”的“秘訣”

——關於“重頭書”的策劃

劉禹錫的《陋室銘》有兩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我把它改造後用於出版社,叫做:“社不在大,書好則名。書不在多,唯重則靈。”意思是說:一個出版社辦得如何,規模大小、人數多少、出書多少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批名氣大的重頭書,不僅能為社裏帶來榮譽,而且能夠為社裏創造利潤,使出版社在眾多的同行競爭中能確保優勢,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所謂“重頭書”,我有時又戲稱之“重磅炸彈”或“原子彈”,指的是規模大、質量高、印製精、投資巨、影響深遠的大部頭著作。它是出版社的骨幹工程,也是出版社個性和特色的重要體現。這種書出得好,往往有以一當十、以一當百的作用與效果。如我社1984年出版的《中國曆代服飾》,在國內至今已重印了3次,總印數達1萬多冊;1989年獲萊比錫國際圖書藝術展覽國家圖書展覽銅牌獎,1994年獲首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還獲得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覽整體設計榮譽獎等多項國內大獎。我們與香港商務出的合作版本《中國服飾五千年》也獲得萊比錫全世界最佳書籍銅牌獎及美國、香港多項獎,先後出版了英、德、法文版,最近,日文版也完成了翻譯工作。此後,我社又接連出版了《中國曆代婦女妝飾》、《隋唐文化》、《中國民居》等大部頭的畫冊和《金文大字典》這部大型工具書,前三部書分別獲得了該年度的“中國圖書獎”及其他優秀圖書獎,並都出版了香港版和台灣版,有的還出版了日文版。《金文大字典》以16開近6 000頁的巨著、800元一套的定價,被有些人譽為“空前絕後之作”,首次出版1 000套,半年左右即基本銷售一空。這些重頭書像“重磅炸彈”一樣,問世之後,就能產生巨大影響,不僅為出版社贏來了聲譽,而且贏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在兩個效益中都起了支柱的作用,因此可以說,這些書的策劃都是比較成功的。

談起這些“重磅炸彈”成功的“秘訣”,我以為有這麽幾條:一是要充分認識製造“重磅炸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把社會效益作為“名”,把經濟效益作為“利”的話,我以為出版社首先要追求有名有利的書,力爭多出;其次是有名無利或有利無名的書,適當地出;最後是盡量避免出那些無名無利的書。重頭書無疑屬於有名有利的書,應該作為出版社選題策劃時的首要任務擺上議事日程。大家要統一認識:一般性的書稿多一部少一部無關緊要,而重頭書則非有不可。否則,你這個社就難以打出名氣,也不易得到持久的經濟效益。如果一社辦了多少年,仍然沒有名氣很響的重頭書,恐怕很難稱得上是成功的出版社。從上到下,大家意見一致了,就會產生尋找重頭書選題的積極性,並且使之得以成功出版。

二是努力發掘重頭書的選題來源。重頭書選題從何而來?我們歸納一下,大體有三個來源:首先是有針對性地組織權威作者撰寫有關的權威著作。譬如《中國民居》,三個主要文字編撰者都是同濟大學的專家、教授,其中陳從周先生更是世界知名的園林建築專家,而有關的攝影主要是請上海著名的科技攝影藝術家金寶源先生擔任。這樣,由他們來擔負此書的工作就顯得珠聯璧合。又如《金文大字典》,主編戴家祥先生,今年已過九十歲,是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惟一在世的嫡傳弟子,很早就從事金文等古文字的研究,造詣很深;副主編馬承源先生是上海博物館館長、屈指可數的青銅器研究專家。由他們一個負責金文的考校詮釋等工作,一個提供金文的拓片,正是相得益彰。這種書,從內容到作者,首先就給人一種權威感、信任感,是重頭書所應具備的重要條件。第二個來源是改造。有些作者的選題本身有一定意義,但不一定是重頭書的選題,這就需要與作者商量,設法因勢利導,將其改造成為重頭書。如《中國曆代服飾》,作者原來的題目是《太平天國服飾》,麵比較窄。有關同誌看了稿子,覺得作者的服飾基礎知識和繪畫水平都不錯,建議他們將稿子改造擴充成為一本服飾的“通史”,結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第三個來源是發展。即按照作者和作品的潛力,努力發展新的重頭書。《中國曆代婦女妝飾》就是看到作者的潛力之後才定下的,而《隋唐文化》一書的成功,又使我們萌發了編輯出版一套“華夏文明高級圖冊”係列的計劃,擬出版一套從《原始文化》到《明清文化》,反映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高級圖冊,現已作為我社的“九五規劃”重點書加以落實。

三是要妥善解決重頭書選題遇到的三大難題。其一是充分估計成書的艱難,作好長期奮鬥的準備。重頭書因為篇幅大,要求高,從撰寫到編輯出版,都格外費時費力,不是一兩年“突擊”能出來的。我社的幾本重頭書,從簽約到出書,差不多都經過八年、十年的“抗戰”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防止因人員變動而造成的脫節、中斷和資料流失,還要防止因遇到困難而打退堂鼓的思想。像我們的《中國民居》,到第八年時,文字尚未成稿,而拍攝任務還有一小半沒完成,作者中有的年老多病,有的工作繁重無暇寫作。麵對遲遲沒有進展的局麵,有的同誌就想“下馬”,但我們想到工作已做到這個地步,跳一跳就能把果子摘下來,這時放棄,真是太可惜了。於是采取緊急措施,集作者、編者之力,終於又用兩年的時間,完成了這部重頭書。這使我們真正體會到:勝利往往就寓於這最後的再堅持一下之中。

其二是努力尋找合作夥伴,把經濟包袱變成經濟來源。重頭書因為規模巨大,往往投資較大而回收較慢,所以除了巧妙使用好生產資金外,還要在製作前找好合作夥伴。我們的幾本高級畫冊都是與香港同行合作出版的,而且幾乎都賣出了台灣版。這樣,不僅減輕了我們的經濟壓力,還提高了質量,節約了成本,加快了速度,擴大了影響,是很劃算的事;但是,尋找合作夥伴很不容易,要談成彼此都能接受的條件尤其艱難,需要做大量細致的工作。

其三是處理好重頭書與其他書的關係,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重頭書對一個社來說,雖是支柱,但畢竟是少數,僅有它是支撐不起一座出版大廈來的。其他非重頭書也要認真抓好。倘若重頭書突出,其他書一塌糊塗,那也會影響出版社的聲譽。另外,正因為重頭書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都十分巨大,所以出版社要衡量自己的實力如何,量力而行,不能貪多。

重頭書的策劃隻是整個社出書工作的一小部分,卻是社領導要花大力氣常抓不懈的工作之一。這些年,越來越多的出版社領導認識到了抓重頭書的重要性,競爭變得激烈起來。如果誰想“領先一步”,恐怕又得動一動別的腦筋,想—‘些常人所無的“新招”了。我非常熱切地期望同行們多露出一些這方麵的“秘訣”,以便大家“資源共享”,將我國的出版事業推上一個新的高度。

(《新聞出版天地》199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