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一本好書的文章做足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版社之間正常的競爭(之所以加“正常的”三字,乃是因為現在有些競爭手段並不正常甚至非法,以至造成“優敗劣勝”的後果),最主要的將表現在出版物質量的競爭。擁有眾多優秀出版物的出版社不僅將大大提高其知名度,並且會因其出版物的受歡迎而在經濟上立於不敗之地。
多出好書,是每一個有良知的出版工作者終生追求的目標。但是,我覺得,現在不少人對於“多出好書”多半還僅僅限於打選題的主意,或者說,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好的選題的開發上,而對於其餘的工作則考慮甚少甚至尚未考慮,往往有點像猴子掰玉米,掰一個,丟一個,存在著程度不同的“浪費資源”的情況。有鑒於此,似乎有必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即如何把每一本好書的文章做足?
眾所周知,出版社的每一本好書都來之不易,它是作者、出版者合作努力的結果,是發行者與廣大讀者積極支持的結果。對待好書,理應珍惜和重視,要想方設法讓它們發揮最大的作用,而不要使它有絲毫的委屈,甚至被埋沒。因此,把每一本好書的文章做足,至少應從以下一些方麵做起:
1.無孔不入的宣傳介紹。一本好書呱呱墜地,對它以及它所來到的世界都是“陌生的”,要使雙方從陌生到認識,到熟悉,就離不開強有力的宣傳介紹。但是,我們現在這方麵的工作做得太少。多數好書不過就是新書目上不足200字的簡短介紹,好一點的還印有一些單頁征訂單或發一點書訊,再好一點的能爭取一點書評或廣告,無論是對新聞媒體的覆蓋還是對廣大讀者的覆蓋,其百分比都絕對是低的。因此,許多好書就成了養在出版社這“深閨”中無人識的“大姑娘”,與讀者發生深深的隔膜。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以為從好書的選題開始,就要製訂出係統的分階段宣傳介紹的汁劃,要運用各種手段(包括征訂單、新書預告、簡訊、發布會、座談會、廣告等等),形成“無孔不入”的輿論攻勢,即使不能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至少要設法讓應該知道的人基本上都知道。據說,國外有的出版社出一本新書至少宣傳200次,我們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麽,減到100次、50次甚至20次如何?一方麵是“好酒”,一方麵是使人不覺得“巷子深”的宣傳攻勢,就…定能改變好書寂寞的命運。
2.滾動修訂,不斷重版。好書的生命力表現在它有不斷重版的價值。照理,如若一本書隻是“一版定終身”而不能重版,很難說是—本“好書”。但現在好書難以重版卻是一個常見的現象。像我社出版的《中國恒星觀測吏》、《上海市沿革地理》、《高山族文化》等:修,都是填補國內空白的高水平學術著作,初版印數隻有幾百本至一千多本,幾乎是一出版後就售罄,但重版卻因訂數過少而遲遲下不了決心。這裏當然有我們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定價因素的影響。按正常標準,現在重版3 000冊左右出版社尚無利潤可言,在此數之下則要虧本多少不等,所以,出版社沒有重版的積極性。如果設法讓出版社重版在1 000冊左右便略有盈利,那許多書的命運便可改觀,便有望從“一版定終身”變成經常性重版。
重版中還有一個滾動修訂的問題似乎並沒被重視。有些暢銷的好書雖然年年重版,但往往是照紙型重印的多,而對圖書內容不斷進行修訂、重新再版的少。這裏,有作者的原因:書已出版,便樂得省事,不肯再花力氣,或注意力已轉移,無暇顧及修訂;也有出版社的原因:稿子如果經常修訂才能重印,既麻煩,又費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隻求“外甥打燈籠——照舊”,何必多此一舉。其實,好書也有一個逐漸修訂完美的過程。隨著形勢的發展,研究的深入,原來的內容多少總會有可改進,提高和豐富之處。為讀者計,不斷地“吐故納新”,實在是非常必要的。
3.“一雞多吃”,一書多用。一本好書的價值還在於它的多層次和多領域的功能。在當今世界,分工趨細而聯係趨密,一本好的書往往可以發展成為一個係列,從而極大地發揮它的作用。譬如一本大型精美的畫冊,因為其質量高、印製精良、定價偏高,注定隻能擁有較少的讀者。如果出版社僅僅滿足於此,那就未免可惜。我們完全可以來個綜合利用,全麵開發:譬如壓縮開本和篇幅或變全彩色為部分彩色、部分黑白或全部黑白,從而降低定價,另行出版縮印本和簡編本,以滿足更廣大讀者階層的需要;譬如把一大本按專題分成若幹分冊以滿足不同專業、不同需求者的需要;譬如製成幻燈片、明信片、掛曆、周曆、台曆、錄像帶;甚至布置展覽會、召開學術講座、改編成電視、電影、連環畫、故事等,以充分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有些出版物還可以製成錄音帶或光盤,供應給所需讀者。在這種多側麵、多角度的相互影響下,整個係列與出版社都有可能“炒”熱而得到巨大的好處。當然,這裏需要作者和出版社的領導與編輯多方麵的才能和交際藝術,才能把工作做得有聲有色又主次分明、井然有序。
4.眼睛向外,尋找海外市場。好書無國界。一本優秀的圖書往往會受到世界人民的歡迎,更何況,我們的中文圖書還有一個港澳台繁體字版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包括港台在內的對外合作出版的勢頭愈來愈強勁。一些在國內走俏的好書,大都也受到國外與港台的歡迎,被翻成繁體字與外文版。像我社的精品書《中國曆代服飾》、《中國曆代婦女妝飾》、《隋唐文化》、《中國民居》、《實用中國養生全書》等,這些年不但國內不斷重版,而且賣出的版權也逐年增加,給我社帶來了明顯的雙效益。但是,如果仔細分析,就可以發現,對外合作的潛力還很大。譬如《中國曆代服飾》,已經出了香港、台灣版及英、法、德文版,但至今未談成日文版,而《中國曆代婦女妝飾》則出了港、台及日文版,其他文版尚未談成,《實用中國養生全書》則隻出了台灣版,香港和外文版尚未談成。這些情況說明,這些書是受歡迎的高質量的好書,但港台和外文版的成交情況則受多種情況影響,主要是我們對外直接洽談的機會較少,這些書對外展示及至露麵的機會也很少,往往隻靠機遇和偶然。如果對外接觸的機會增多,或者說,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也許這些書的外文版權還會更多,為出版社、也為國家帶來的效益將更明顯。中國圖書要走向世界,就要靠一本本好書不斷打人世界市場,逐漸造成聲勢,打開局麵。而隨著這些書在海外的走俏,又一定會反過來促進國內版的發展。
把每本好書的文章做足,當然主要是出版社的責任。出版社的有關領導和編輯等從確定選題開始,要有一個大致的目標和為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措施。這期間,有大量的細致、繁重的工作要做。如果沒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就可能會因不勝其煩而打退堂鼓。同時,也需要相應的經濟實力作支撐。因為“做足文章”的每一個環節,幾乎都少不了經濟的後盾。特別是做廣告,支出尤為驚人。當然,這種支出日後會有回報(假若確是好書的話),但事先得有能力拿得出錢來。正是這種精力和經濟的製約,使得出版社不大可能把每一本好書的文章都做足,而隻能有重點地選擇一些來做。在取得經驗後,可逐漸擴大範圍。但無論如何,不能平均使用力量。
做足好書的文章,也需要社會各方麵的配合,其中最重要的是發行部門與廣告媒體的配合與支持。一本好書要推到廣大讀者中去,離不開媒體的介紹和發行人員的具體努力。現在的問題是廣告的費用太貴,往往使出版社視為畏途,而且由於出版社與發行單位的分家,往往是出版社出錢搞宣傳,而發行從中得實惠,發行單位幾乎很少登廣告推銷圖書的。這裏麵的利益共享問題也大有文章可做。
把每一本好書的文章做足,不僅有利於出版社和讀者,使高質量的圖書取代泛濫的平庸之作和大同小異的重複之作,改變廣種薄收和低水平重複等不良的局麵,而且也將有利於宏觀管理。國家麵臨的將不會是迅速膨脹的品種,而是精益求精的佳作,而出版社則有可能走出一條良性循環的新路來。
(《出版研究》199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