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的質量意識與市場意識
黨的十四大確立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思想,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作為出版部門應如何貫徹落實,我們還處在學習階段,隻能就個人的學習體會談點粗淺的看法。
出版社現在多數是“事業性質,企業管理”,從“性質”來說,似乎與市場經濟不搭界;如果從“管理”來看,則也應同其他“企業”一樣,盡快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並以此來規劃我們的工作,轉變我們的觀念。
編輯工作是出版工作的重要一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怎麽做?我們的沒想和做法是:
一、增強質量意識,提高競爭能力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原有的按汁劃經濟模式產生的來自上麵和左鄰右舍的硬性指令和指標,將會逐漸減少,而同行之中的競爭將會大大加劇。這樣一來,是不是會“天下大亂”呢?這是不少人為之擔心的。也難怪,幾十年來,我們習慣於一切聽上麵安排,自己隻要照著做就行了。如果誰沒有“婆婆”,也要千方百計去找一個甚至多個“婆婆”來管自己,一旦上麵沒有人作“指示”、下命令,有些同誌就會無所適從,生出無窮的憂慮,害怕一窩蜂亂出書,害怕壞書、平庸書泛濫,等等。其實,這是對市場經濟的誤解。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競爭,是優勝劣汰。在背後起作用的就是那隻“看不見的手”——價值規律。圖書既是商品——哪怕是“特殊商品”,它也必然要受這隻“看不見的手”的支配。很明顯,在激烈的競爭中,隻有高質量的圖書才能經得起考驗,並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因此,編輯工作中首先要強調質量意識,要追求無愧於中國一流水平的高質量,用高質量的精品占領國內市場並開拓國際市場。前些年,學林出版社與香港合作出版的高級精美畫冊《中國曆代服飾》、《中國曆代婦女妝飾》、《隋唐文化》,以及即將出版的《中國民居》等,之所以在國內外獲得好評,並在國內外連連獲獎,出版多種外文版,就在於它們從內容到印製都是創新的、第一流的。今後,我們將在《隋唐文化》的基礎上規劃出一套“中國古代文化”係列,也是按照這個思路在操作。國外有人風聞此訊,正與我們談判合作出版事宜。另外,即將推出的“中華傳統文化觀止係列”,不僅要求書中所收內容要令人“歎為觀止”,而且裝幀印製也要令人“歎為觀止”。這就是要追求高質量,以便在競爭中求勝。
當然,強調質量意識也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學林出版社每年初版新書100種左右,其中有一部分是自費圖書,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每一本書都當作精品來製作。都是精品,也就沒有了精品。但是。一般圖書即使不當作精品做,也要盡心盡力把它出好,不能“拆爛汙”。“無錯不成書”的情況要盡量設法減少直至消除。我們打算在出版局擬訂的《出版社圖書質量評估製度》的基礎上,製訂學林出版社圖書質量評估辦法,明確要求、獎懲及檢查措施。與此同時,對現有編輯實施考核上崗辦法,以書麵考試同平時考核相結合,一次不及格者,給予補考一次;補考不及格者,暫停編輯資格,半年後再給予一次考試機會。這樣,既可以提高圖書質量,又能促進編輯自我發展、自我完善。
二、增強市場意識,樹立效益觀念
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出版社無所謂市場意識,出的書有新華書店包銷,能否銷出完全與出版社無關。近幾年來,情況有所變化,出版社自辦發行並且所占份額逐步增長,不少出版社逐漸認識到市場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讓編輯“下海”,直接參與圖書市場的流通,似乎還不多見。學林出版社這方麵可以說還沒有起步。大多數編輯隻管埋頭組稿、編書,至於發行情況如何是不大關心的。這也難怪他們,因為一來過去並沒有對他們提出關心市場的要求,二來關心市場與否與他們個人的利益關係不大。
數年前我曾經要求編輯每人與附近的書店交朋友,常去走走,關心書的行情,關心本社圖書的發行情況。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最後是不了了之。選題報告書上有一個“經濟效益估計”的欄目,一些編輯也是漫不經心地對待,或者根本不填,或者僅憑拍腦袋而隨便填寫,以至失去作用。我社許多圖書印數過少、成本高,出現虧本,但編輯往往不以為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版社是否還要出虧本書?這個問題還沒想好。照理說,是應該不出的;但有些有價值的學術著作恐怕還要繼續實行“計劃虧損”。不過,從指導思想來說,在加強編輯社會效益意識的同時,樹立經濟效益觀念已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樹立經濟效益觀念,並不是簡單地講賺錢,而是有更廣泛的含義。首先,要使所出的圖書能為經濟建設中心服務,無論直接的還是間接的,總要能有點社會效益,就是虧本,也要虧得值得。其次,要使圖書盡可能有盈利。應該承認,在目前條件下,圖書的質量與盈利並不是成正比例關係。我曾把圖書分成四類:一類是有名(社會效益好)有利(經濟效益好)的,要多出;二類是有名無利的,要有計劃地出;三類是有利無名的,要適當出;四類是無名無利的,不能出。學林出版社一年出版的100種左右的新書,按承包數計算,大約平均每種要盈純利4 000元才能完成承包任務,扣除“計劃虧損”和保本微利的品種,剩下的品種盈利的任務很重。我們讓大家都知道這些情況,而在此之前,不少同誌對此是不了解、不關心的。
為此,我們打算采取這樣幾項措施:一是把全社的承包任務分解到每一本書,再承包到編輯室,進行考核,同時實行相應的獎懲製度,原則上是完成品種、字數、符合質量要求又完成利潤指標的才有獎勵(包括超編獎勵),否則,即使超品種、字數再多也不予獎勵(計劃虧損的除外)。超額完成利潤指標較多的,按一定比例重獎,上不封頂。而因責任事故造成經濟損失的,也應作相應的扣罰。
二是鼓勵責任編輯參與圖書發行。圖書的盈利與否關鍵在發行,發行上不去,好書也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發行要上去,要鼓勵編輯參與。現在,編輯與發行之間十分隔膜,出版社與新華書店是如此,編輯與本社發行部門也是如此。編輯參與發行包括寫好征訂文稿,作好廣告宣傳,組織書評及促銷活動,主動出擊擴大訂數,積極協助發行部門推銷好書等等。除了加強編輯這方麵的責任心之外,也要有相應的經濟激勵辦法。
三是努力降低成本,縮短出書周期,提高工作效率。現在,出版社有形的浪費十分嚴重,如辦公用品、水電等造成開支龐大;但更嚴重的是無形的浪費,主要是冗員過多和出書周期過長。這裏的問題早就存在,但一直未引起重視,或雖然重視,但沒有適當的大氣候,也沒有辦法解決。現在有了好的大氣候,提供了改變現狀的大好時機,就可以有所作為了。當然,這裏牽涉到許多複雜問題,不是一個早上便能解決得了的。
總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編輯既要有質量意識,又要有市場意識,二者不能偏廢。
(《出版科學》199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