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生活日報》2

《生活日報》誕生在今日,是以喇叭手的資格,高喊當前民族應走的道路,怎樣走法。“前進”在這總的任務下,它分擔的是報道以外的職責,即配合著報道,更廣泛的反映實踐發展的全麵。……“前進”要反映實踐的全麵,以及實踐發展的活潑性,它的內容自然也不能不是一種綜合的,不局限於什麽學術而是有極廣大範圍與具體內容的東西。

(《全》#6,352~353頁,1936年6月)“前進”想做到篇篇文字是切合著大家的生活,能夠實在替大家解決問題的。但並不偏重政治,經濟,我們更注意的是生活,是方麵很廣,極具體,極一般的問題,用科學,文學,藝術各種形式表出,但都要集中在認識現實上。這刊物的性質,如果拿過去的附刊來比擬,有些像過去上海的《覺悟》,《學燈》,《動向》,北平的《京報附刊》,《晨報附刊》之類的東西,但因中國現實發展的階段不同,所以在質的方麵應該是更高級的,在編輯方麵是更有計劃,更活潑的。

“前進”的編者當忠誠的為一切朋友工作,使大家都前進,“前進”變為真正大眾的刊物。

(《全》#6,370頁,1936年6月)“生活日報”四字以前縈回於我們的腦際者幾年,現在雖然得勉強開辦,離開我們的理想至少有十萬八千裏。最大的原因是客觀環境的種種困難。例如印刷方麵不能如意,便是一個很大的缺憾。……除客觀環境的種種困難外,報的內容也離我們的標準太遠,這是無可諱言的。

(《全》#6,382頁,1936年6月)半月以來的“前進”我們已感覺質的方麵很不充實,離我們的理想相差太遠,自己十分不安。在排印上的錯誤,也使我們萬分煩惱。

(《全》#6,406頁,1936年6月)理想的《生活日報》:

必須是反應全國大眾的實際生活的報紙;

必須是大眾文化的最靈敏的觸角;

必須是五萬萬中國人(連國內國外的中國人合計)一天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因為是反應全國大眾的實際生活的報紙,所以必須成為一切生產大眾的集體作品,必須由全國各地的工人,農民,職員,學生直接供給言論和新聞資料,而不是僅由少數的職業投稿家和新聞記者包辦一切。因為是大眾文化的最靈敏觸角,所以報紙的內容,應該是記載一日中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各地大眾的生活活動和希望要求。因為是人民一天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所以這報紙所登載的消息,決不是要人往來,標金漲落等等,而是和人民大眾有切身利害關係的一切東西。

從這裏,我們可以想象出未來的《生活日報》的一個輪廓,一百二十層樓上麵的《生活日報》編輯部,每天由飛機送來各地工廠通信員,學校通信員,農場通信員的專訪通信。屋頂的短波無線電台每天收得幾千萬封的國際特約電信。這些通信和電訊,報告了一日中全世界各地的生活活動。比方阿爾泰山的國營金礦,昨天生產多少純金,揚子江上遊的大水力電廠,生產二萬華特的電力,都可以從每天的報紙上看到。國際新聞絕對不是由外國通訊社包辦,而是由報館直接組織了全世界的通信網。在南美或非洲無論那一個角落發生的事件,十五分鍾以後,就可以在《生活日報》上找到詳細的正確的報告。

那時的社評,當然不會是主張抗日救亡之類(因為這問題早已不存在了),而是討論由空氣中吸收淡(氮)氣應該如何增加生產,或者香港冬令工人休養地應該如何改良設備等等。

我們不希望銷路十分大,每天大約是印五百萬份,換句話說,平均每一百個中國人,有份《生活日報》。

報紙上麵所用的文字,當然不會是目前那種方塊字,把排字工友們忙得頭昏眼花,而是另一種大眾化的文字,並且是用機器排字的。

那時的《生活日報》,也不會隻在一個地方出版,至少同時在十個地方出版,就是南京,北平,沈陽,庫倫,迪化,拉薩,廣州,新嘉坡,漢城和盤穀。有幾個地方出版的報紙,也許是用蒙古文,西藏文,朝鮮文或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字。

(《選》,116~117頁,1936年6月)新中國的創造過程,必然地要經過很艱苦的努力奮鬥,不僅是少數人所參加的努力奮鬥,需要大多數的民眾共同團結起來的努力奮鬥。《生活日報》既是大眾的孩子,他的生命前途又是和新中國的創造相依為命的,他所要經過的艱苦奮鬥的過程是在我們意料之中的。

(《選》,120頁,1936年6月)我是《生活日報》的最初發起人。……我在民國十五年至二十二年間,在上海編輯《生活》周刊,頗得國內外讀者的嘉許,在七年中間,銷數從二三千份增加到十五萬份。

(《選》,121頁,1936年7月)《大眾生活》雖然停刊了,我和朋友們仍舊想從新聞事業上麵,努力奮鬥,以期貫徹抗敵救亡的大目標。又經友人相告,在香港創辦日報,可以得到香港政府的準許,此外又有其他種種便利。於是我的數年前的希望複活,想在華南試辦《生活日報》。我於本年四月間一麵登報招股,一麵親自跑到香港籌備一切。承蒙華南許多朋友們的幫忙,國內外同情本報人士的愛護,到了六月七日,《生活日報》居然在南國的一個海島上出世了。本報出版以後,各方麵紛紛來函加以指導和讚助,銷數雖然不算十分多,但創辦不到兩個月,也已經可以和華南第一流的大報比擬。尤其是本報站在救亡陣線的立場,鼓吹抗敵救國,為全國人民大眾所一致嘉許。這證明我們幾月來的埋頭苦幹,並不算是白費了。

(《選》,123頁,1936年7月)本報創刊後一個半月以來,在社論和新聞中屢次提示真正抗日,必須從開放民眾運動入手,而且始終反對以抗日的名義進行內戰。……此外本報雖然接到官方包辦民眾運動之類的消息,但在發表的時候,卻非常審慎。這是本報忠厚待人之道。

(《全》#6,649頁,1936年7月)根據這些經驗和讀者的要求,我們重新加以考慮,方才決定將本報遷移上海,擴充範圍,增加資本總額為二百萬元,一麵進行募股,一麵呈請登記,籌備出版。但本報創辦不久,內部工作人員不夠。要在上海籌備大規模的日報,則在香港編輯發行,必難以兼顧。我們乃決定從八月一日起停止在香港發行,等在上海籌備好了以後,繼續出版。在籌備時期內,原有的《星期增刊》,改為《生活日報周刊》,仍暫在香港發行。這是我和朋友們創辦《生活日報》的第二個階段。

(《選》,124頁,1936年7月)本報移到上海以後,如何改良內容,如何推廣銷數,以及一切發展計劃,現正在研究中,將來當在《生活日報周刊》上隨時發表。現在不妨摘要奉告一切同情本報的讀者。

第一,我們希望《生活日報》成為真正“人民的報紙”。所謂“人民的報紙”當然不是倚靠大老板出錢的報紙,也不是有黨派背景的報紙。我們要做到真正的民治民有民享。什麽叫民治?言論要完全作人民的喉舌,新聞要完全作人民的耳目。乃至我們日報的資金來源,會計收支,內部組織,推廣方式,也必須做到絕對的民治。我們日報的股東姓名和認股數目要在報紙上公開發表(股東自己不願披露真姓名的,作為例外)。我們日報每天的印數銷數,也要在報紙上公開發表。什麽叫民有?我們要設法使大多數的中國人,都做《生活日報》的股東。我們希望四萬五千萬同胞都把《生活日報》看作大家的公物。希望投資本報的人要非常廣泛,甚至隻出得起一個銅子或一角錢的,也可以投資。關於大眾的投資,我們已想好一個適當的辦法,等我們詳細的計劃好後,再行披露。什麽叫民享?就是《生活日報》要使大多數的人民,都能夠享用。因此本報的售價,要定得非常低廉,盡可能使一切識字的同胞都可以定閱一份。本報的內容要完全適合大眾的需要,而不是專供少數人的鑒賞。

第二,本報的言論,必須反應全國各界人士的要求和意見,而不是站在一黨一派的立場來說話。本報可以容納各種不同甚至相反的主張,但是不能一步離開抗敵救亡的大目標。至於本報的新聞,在法律所許可的範圍內當力求迅速而正確。此外本報主要任務之一,是提高大眾文化。所以本報以後要竭力注意學術版(就是一般所謂“附刊”或“報屁股”),盡量設法介紹各種新思想新知識,以提高大眾的文化水準。

第三,本報的文字要力求大眾化,要盡可能用口語文來寫論文和新聞。現在完全用口頭文的報紙還沒有,我們要來首先作一個榜樣。我們要注意最落後的大眾。使一切初識字半通文的婦女們,孩子們,工友們,農夫們,都能看懂《生活日報》,才算達到了我們的目的。

第四,本報的形式,即不主張摹仿大報紙,而主張用中型紙或小型紙,這樣不僅攜帶,裝訂,保存,檢閱,都非常便利,而且可以撙節紙張的耗費(我們應該知道現在我國還不能供給我們所需要的報紙,一切印報的紙,都是舶來品啊!)減低報紙的售價,節省讀報的時間。此外編製方麵,打算力求統一化,係統化,以避免淩亂蕪雜的毛病。

第五,在廣告的登載及選擇上,《生活日報》也要顯出它的特色。……第六,我們要使《生活日報》,成為全國銷行的報紙,使中國人所到的地方,不論窮鄉僻壤,天邊海角,都看得到《生活日報》。……最後本報的目的和任務,在於促進民族解放,推廣大眾文化,而在現階段內,尤當以全力促成全國團結抗敵救亡的實現。無論遇何種困難,受何種壓迫,本報此種的目的和任務,決不有所變更。現在特在這裏重行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