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生活日報》1

21. 論《生活日報》

本刊承國內外同胞之信任,屢以創辦《生活日報》為囑,自本刊第七卷第四期發表董濬敏先生等關於此事之建議後,熱心同誌讚助督促之來信,紛至遝來。記者與本社同人於感愧之餘,甚思奮勉有以自效。爰集富有辦報學識經驗之友人數位,作數次審慎之討論與研究,茲敬綜述所見,作具體建議之綱要如左:

(一) 組織本報取名《生活日報》……

(二) 特色本報注重為大多數民眾謀福利,不以贏利為最後目的,故在取材方麵,除重要的新聞應有盡有外,特別注意: (1) 農工疾苦,(2) 婦女運動,(3) 青年修養,(4) 華僑狀況,(5) 為大多數民眾謀福利之經濟建設及教育建設。同時不但對內有政策,對外亦有政策,故在世界各大城市均特約通訊員及特約電訊。社論由專家執筆,新聞均重加編寫。本報並為輔助教育普及起見,用最淺顯之文筆,描寫複雜之事實,凡深僻之字句及古典,均力求避免。

(三) 張數以日出一大張為原則。我國報紙定價太貴,與生活程度不相適合,本報旨在力求普及於一般平民,更不得不極力設法減輕讀者負擔,故應以日出一張為原則,以期成本大大減輕,售價特別低廉。其實編法新穎精審,有一大張,重要消息並不致有所遺漏。一大張共分四頁: 第一頁為社論及重要新聞(不拘地域與性質),不登廣告;第二頁社會新聞;第三頁經濟新聞;第四頁文藝新聞。新聞下麵登性質相類之廣告,使眉目分明,讀者極易尋覓。

(四) 廣告……

(五) 銷數本報既不特別注重廣告,無須在頁數加多方麵努力,應改變方向,在銷數上著眼。且本報不必隻在上海推廣,應就全國各縣,分區競銷。

同時我們深覺我國報紙銷數太少,從人口比例上言之,實難於代表民意,故本報希望第一年有銷數五萬,以後每年增加五萬。以五年為期,銷至二十五萬: 此為我們五年內努力奮鬥之初步鵠的。

(六) 資本最低資本,定為三十萬元。每股定為五元,除由本社出資三千元外,其餘由本社向國人募集…………倘此計劃果能實現,同人願以純潔的意誌,沉著的毅力,熱烈的精神,刻苦的奮鬥,為中國產生一個為民族振興及民眾福利而努力的輿論機關。

(《選》,79~82頁,1932年3月)

我們承同誌之委托創辦此報,應盡忠竭智保持本報的純潔動機與公正態度,須防有私己作用者之陰謀操縱或破壞。

(《選》,83頁,1932年3月)

本報幹部的七人姓名,除記者外,其餘六人為杜重遠,李公樸,畢新生,戈公振,陳彬龢和吳頌皋諸先生。本報計劃的實現,全是本刊讀者熱誠讚助的結果,所以記者加入幹部,共同負責,務期不負讀者諸君的囑托,至於幹部中其餘的六位,是記者經過審慎的考慮,負全責竭誠請來的。幹部中職務的分配,依記者的建議,征得諸先生的同意,擬如左表:

經理部主任……杜重遠

副主任……李公樸

總稽核……畢新生

編輯部主任……戈公振

副主任……陳彬龢

撰述部主任……吳頌皋

撰述……陳彬龢

撰述……鄒韜奮

(《選》,85頁,1932年4月)最後順便附帶一個小小的聲明: 有一部分讀者誤會我們要把《生活》周刊改作《生活日報》,以為《生活日報》呱呱墮地之時,即《生活》周刊疾終正寢之日。其實不然,《生活》周刊好像阿兄,《生活日報》有如老弟,雖他們倆的人生觀和做人的態度在根本上是相同的,但各有各的個性,各有各的貢獻,盡可相輔相成,而不至於不能相容的,所以周刊仍然存在。

(《選》,88~89頁,1932年4月)我們所慘澹經營的《生活日報》必為獨立自由的輿論機關;所謂獨立自由,即永有其為民族為民眾的福利而奮鬥的獨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意誌。

(《選》,90頁,1932年4月)《生活日報》的後麵是什麽?是民眾,因為他是民眾所扶持的,因為他下決心為民眾而努力。

(《選》,96頁,1932年4月)《生活日報》和《生活》周刊雖同在新聞事業的範圍內,實各有其特點與貢獻,實可相輔相成而不至於互相妨礙或衝突的。

(《選》,98頁,1932年5月)但在中國法律敵不過槍尖,民眾又苦無實力,卻是無可諱言的事實。在這種狀況之下,除了麻木不仁的言論或脅肩諂笑的文章,都難以自存,報的效用等於零,多一報少一報和民族前途民生福利實在沒有多大關係。這種狀況何時能改變,一時既沒有什麽把握,把巨款遙遙無期的擱在銀行裏,心裏實在覺得不安。有位朋友怪我太謹慎,說十幾萬塊錢算什麽,就是拿來開辦,至多準備犧牲就是了。其實我並不是怕犧牲。像《生活》周刊現就準備著犧牲。當然我決非有意要它犧牲;如能保全報格——即保全言論上的獨立精神,不受無理的幹涉和利用——我當然要用盡心力保全這個具有七年曆史獲得多數讀者同情與愛護的刊物;如須喪失報格始能保全,則寧聽受暴力的封閉。……《生活日報》的十五萬元股本卻是由二千多人的民眾辛勤湊成的,其中有許多是做工的同胞和做學徒的小弟弟將省下的血汗錢憑著一腔熱血湊集送來的,當我接著他們的來信的時候,看著往往感動得不自禁的掉下淚來。我既因《生活》周刊的遭難而深切感到在這種狀況之下的報的效力——言論的效力——幾等於零,國人誠欲為民眾謀出路,非另尋實際途徑不可,多辦報無用,我實在不忍把這樣的血汗錢作無代價的虛擲。所以我並非不知道準備犧牲,但我不怕犧牲我自己,不怕犧牲我一手所經營得來的物質,卻不忍犧牲許多勤苦民眾付托給我的血汗錢——尤其是這樣的犧牲對於民眾的福利並不能獲得什麽具體的結果。這一層和陸先生的建議原沒有直接的關係,我不過乘此機會提出談談,說明我所以異常重視這筆股款的原因。(答陸伯雲)(《選》,111~112頁,1932年11月)本報的兩大目的是努力促進民族解放,積極推廣大眾文化,這也是從民眾的立場,反映全國民眾在現階段內最迫切的要求。

(《選》,113頁,1936年6月)《生活日報》創刊還不到半個月,各地讀者的來信,已經像雪片飛來,在我們編輯部的案頭總是堆得有一尺多高。……把大部分的讀者來信歸納起來,不出兩種態度,有的鼓勵我們,有的抱怨我們(自然鼓勵我們的更多於抱怨我們的)。鼓勵我們的希望我們把《生活日報》辦成真正理想的報紙。抱怨我們的認為現在的《生活日報》還不夠稱作理想的報紙。

(《選》,115頁,1936年6月)關於本報編排格式和內容分配上的情形。我們希望每一個讀者都和本報非常熟悉,對於什麽新聞是在什麽地方,什麽文字是在什麽版上,以至什麽愛讀的材料應往那裏找,都要弄得非常清楚。這在每天閱看和日後翻查的時候,都是很有用處的。

在決定本報篇幅和格式的時候,我們考慮到幾種條件: 第一是讀者大眾的需要;第二是我們自己的能力;第三是目前一般新聞紙不能顧及而我們可以設法補充的地方。關於第一點,我們想,讀者不一定希望篇幅的繁多,而要新聞的準確敏捷;不一定希望消息的繁複,而要內容的簡明化係統化。關於第二點,我們覺得自己對於新聞文化事業雖有極高的興趣,但在物質能力上卻不能和擁有大資本的相比擬。關於第三點,似乎國內報紙在注意新聞之外,對於具體的地方通訊材料和可供參考需要的特載材料,還未能充分顧及;至於能夠使新聞更加活潑增加讀者興趣的插圖材料,也似乎嫌少一些。

根據上述三點考慮的結果,我們決定出版一種中型報,每日外埠二張,本埠再加一張,星期日則另有三張的增刊。中型報的好處是小巧玲瓏,在攜帶,翻閱和裝訂保存上,都有許多便利;而它的注意點則是要選材精審,文字簡潔。我們想,這正是合於讀者大眾的要求的。為了讀者閱看的便利,我們又把廣告的地位劃定,勿使廣告割裂了新聞,而結果卻能使新聞和廣告俱保持著美觀。於是我們再就新聞與文字材料的性質,分配於十二版。

第一版: 要聞這一版刊載每日最重要的新聞,在下麵的一半地位刊“社論”,左上角劃出一小方地位刊載漫畫或人物寫像,都要和新聞相配合的。……這可以說是本報最重要的麵目。

第二版: 國內新聞這一版刊載國內各地重要新聞的專電,關於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都有。在這一版上,將布一小塊地位刊登“人物的動態”,把重要時人的往來行蹤,匯登在一起,使這些新聞不致零零碎碎地空占篇幅,而讀者翻看時也非常方便。

第三版: 粵聞僑訊。……

第四版: 國際新聞這一版刊載每日國際間的大事;但我們以為目前新聞通訊社所供給的材料,常有許多限製,所以我們特別征集各國重要報紙,將重要資料加以譯載;預定每日有一二段,特辟一欄,名為“新聞之新聞”。其中有重要的參考資料,有新鮮而多趣味的小消息,務求切實際又不枯燥,又與每天的新聞能發生相互配合的作用。

第五版: 特約通訊…… 這是新聞專電所不能顧到的: 材料廣泛,文字輕鬆,有敘述兼分析,可幫助讀者大眾明了許多實際的情形。……第六版: 特載這和通訊不同,刊載的多是專論目前重大問題的文字。……這些文字有的是專著,有的為譯作。還有許多與新聞有關係的參考材料,如重要的宣言,演說或條約,時事人物的傳記,史地知識的介紹,都可以放在這一欄。

第七版: 副刊“前進”這是一個綜合的副刊,內容刊載關於民族解放鬥爭的理論與技術,以至一般大眾化的文字,……第八版: 讀者信箱國外報紙常有所謂“給編者信”一欄,其中可以反映讀者對於許多事情的意見,也可以由讀者的筆下報告許多為記者所不能收得的“新聞”。我們也仿此而設“讀者信箱”一欄。不過,讀者要認清: 這一欄的來信,不是討論問題的,而是報告事實或發表關於某些時事的簡明意見的(討論問題的歸副刊及星期增刊答複,本欄來信編者不須要答複的);但這一欄來信又和普通報紙上以“更正”新聞為主體的“來函照登”欄不同。讀者關於這欄的來信,文字要簡潔清楚,每信勿超過一千二百字;內容切忌攻擊個人,或有過於情感的字句。

第九,十版: 本港新聞……

第十一,十二版: 體育新聞……

上列關於各版內容的分配,不過略說一個大概,而這樣分配的地位,也不是完全固定,以後可以隨著情形的需要而增減或移動的。

(《全》#6,355~356,365~367頁,193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