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馬治權《龍山》小論

讀完了馬治權的長篇小說《龍山》,有如釋重負之感。小說凡八十六章,約五十萬字左右,可謂鴻篇巨製。這是自己近年來在長篇小說閱讀方麵的進步,因為多年的閱讀習慣是不觸碰長篇,但在閱讀這部小說的時候,自己與小說中的人物像是一同在書中的世界斡旋,命運亦融入了風雲變幻的故事之中,經曆了一場沉重的心靈探險之旅。

一部作品總是要告訴讀者一些什麽的,作為一部典型的官場小說,作品通過對官場人物冀民主、宮駟良等人物命運的描寫,試圖探索一種社會管理體製機製的更新。官場、商場、文場的詭譎多變,終究還是十分折磨人的事,身居要職的宮駟良們清醒地知道,要在理想國的藍圖中行走,是怎樣的困難,要麽改變自己,要麽改變體製。書的最後部分,有大量的關於《金剛經》的詮釋以及關於米國政治體製的解讀,也能讓人想起書的前半部分不惜筆墨的大量的關於命相的理論,而最後的結論,還是要靠改變社會分配體製來改變個人命好命壞的宿命觀,未嚐都不是一種積極的思考。不過,故事的結局,冀民主是早逝了,而宮駟良,卻還是攜得佳人,回他在老家龍山營造的所謂的桃花源了,是一種典型的具有中國傳統特色與人文情結的故事結局,有著看似美好的淒涼和無奈,有著濃厚的悲劇色彩。

我們還應該把它作為一部立足於犀水市的寫實的長篇小說來看,書中的人物、空間以及眾多的事件似乎都能得到靠實的求證,有索隱欲的有心人讀之定不至於太過於失望,因而也會與小說家心有靈犀,脈跳同步,共同感受時代所給予人的沉悶的苦痛。清醒的自我覺醒意識以及憂患與憂憤情緒是造就苦痛的根源,對於人性的挖掘,以及對於體製的革命有心無力所產生的乏力與無奈則助推了苦痛的濃度與深度。生活本來就是這樣,陰暗與滑稽甚至更甚於小說中的描寫,因而說它是一部寫實的小說並不為過。它所暴露出來的危機感和沉重感是驚心動魄的,而現實對它的態度則是遏製或有所保留,於是沉默與集體無意識則幾為現實的常態,亦即中國的縮影。真實的生活中終究沉默的大多數比例過高,因而民族的苦痛指數也大,以此來看,這也是一部揭示民生苦痛的小說。

關於小說的結構,作者有著自己的思考,他說,“我寫小說,其實就是想,能不能不完全講故事?能不能在空間上錯亂?能不能讓讀者自己去結構小說?能不能讓讀者覺得這本書好是好,但要費心去連綴一下?還有,小說是否就要前後統一,連綴的密不透風,天衣無縫?這似乎是為一般懶惰的讀者這樣做的。”“我實在不願意再像傳統的小說那樣,完完整整密不透風地講一個故事,或者說我也講不過人家。我就用電影的手法,慢切換,大板塊,意識流,如果讀者願意接受這樣的寫法,那也就會讀出作者的本意。”事實上通讀下來,如作者所說的結構上的散片化的表現亦並不為十分地嚴重,還有宮駟良這個人物命運作為一條主線在起著連貫的作用。

這書的優點就在於理性的思考成分太多,把要告訴讀者的內容太明晰地表達了出來,但也正是它的缺點,似乎理論性太過於強,有些章節讓人竟有缺乏讀它的耐心;書中的人名地名略嫌於明目張膽,因而會引來讀者對號入座的雅興與惡作劇,但卻增大了作品的寫實性與滑稽感;個別的冗長的情節描寫讓人厭煩卻又丟舍不下,比如有關命相理論的對話拖得太長,且理論性的凸顯似乎讓人感到不是在讀小說,而宮駟良父親的喪儀情節作者極盡渲寫之能事,雖長但卻明明是民俗學的活化石,當然其間更多的是小說家對城鄉社會發展的考量與擔憂;宮駟良被同黨陷害以至於丟官,情節跨度過大差點讓人回想不來到底是怎麽一回事。

小說的語言很好,我用“清通”二字作結,應該是給了很妥帖的評價,一般人是沒有這樣文字功力的。作者的自序也寫得分外“給力”,這亦不能算是題外話。另外,關於通過社會分配體製的改革實現社會成員的平等化,實現個人命運的轉變,都應看做是作者的一種深入的社會思考,現實意義極其重要。無論如何,《龍山》,作為一部官場小說來說,它在小說創作的很多方麵,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嚐試,亦耗費了作者多年的心力,終究如陳忠實所說,是近年來一本非常好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