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不遇

今年《讀書》第八期的封二上,看到了陳四益的文章《牢騷不朽》,說“離騷”者,牢騷也,古音離、牢同音,《離騷》是屈原發牢騷的作品集子,是千古絕唱了,一般人做不出;但他重點還是在說西漢時人顏駟的故事,這是一則很有名的故事,顏駟到老了還給漢武帝廊下當差,漢武帝有天就問他何時為“郎”的,顏駟發牢騷說:臣在文帝時為郎;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武帝憐惜他,就給他“會稽都尉”做了。一個“軍分區司令”的待遇還算可以吧。其實作者真正的意圖還在借古諷今,文末說現在的用人製度。

我說說別的。大致“不遇”,應該算作是一種人生的常態,人在生活中,總在期盼、追求一種能給自己帶來好運的機緣,但世間之不如意總十之八九,各種不可預測的因素相互影響,導致了這樣的局麵。悠悠千古,個人的力量終究微小,象顏駟一樣,人人對於外界,都有著讓人“臨幸”的心,得不到,當然就要發牢騷了,寫《離騷》了。其實古之大多數有名的文學作品,多少都有些“離騷”的味道,也許這樣,才能更加突顯文學的人文關懷特征吧,文學本質上就是人學。

有了這樣的心態,也許才讓人能活得更加從容些,“遇”與“不遇”,終究還要有些淡然的心理,這樣也才不至於讓自己太受內傷,活得那麽不自在。顏駟三世不遇,後來通過偶然的機緣,發了一回牢騷,正巧也就碰上了理解他牢騷的主子,算是“遇”了,因而皆大歡喜。倘使任何一個環節出一個小小的差錯,那牢騷終究還是牢騷,人生終究還是人生,日子總還得過下去吧,不淡然一些,灑脫一些,豈不是自尋煩惱麽?

沒有淡然的心態當然也好,說不定也能象《離騷》一樣,創造一些別致的人類文明了。說不定,琴棋書畫等藝術的生成,都有這樣的成分在裏邊。創造不出文明的發泄方式也不打緊,消費一下別人創造的文明成果也是很好的事情,比如讀讀《莊子》,打打太極拳,據說都很有效。

讀了一篇文章,思想跑了野馬,說不定哪天也要讀讀《莊子》,打打太極拳了。天哪,真是瘋了。

“遇”還是“不遇”,這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