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神
《世說新語》“巧藝門”中故事凡十四則,關於繪畫方麵的有九則,書法、棋藝各占兩則,建築一則。繪畫故事中的兩個主要人物戴逵和顧愷之,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他們開一代之風氣,使繪畫藝術在魏晉時期理論與實踐方麵都有了重大的發展和變革,書中的故事,亦為後人多相借鑒,可謂功莫大焉。
這篇文字主要通過書中的幾則故事略為解讀顧愷之的繪畫創作及其畫論。顧愷之出身於東晉士族家庭,籍貫晉陵無錫,亦即今江蘇焦溪人。他的母親死得較早,以至於自己都記不起來母親是怎樣一個形象。成人以後,出仕,曾做過桓溫以及殷仲堪的參軍,後來官至散騎常侍。他工詩賦、書法、繪畫,才藝方麵的表現是多樣的,人稱“三絕”,即才絕、畫絕、癡絕。所謂才絕,更多的是指他有出眾的文才,鍾嶸《詩品》中對他的詩作品評較高,高於曹操與班固二人;畫絕是說他不僅畫技高超,而且繪畫理論也是精深宏遠;癡絕則是說他為人處世善於裝癡作呆,明哲保身。不過我們還是看重他在繪畫方麵所取得的成就。他的繪畫師從於衛協,擅於肖像、曆史人物、道釋、禽獸、山水等題材,當時的人們就給了他很高的評價,如《世說新語》“巧藝門”中謝安就說:“顧愷之的畫,是自有人類以來所未有的。”可能是譽之過高,但縱觀中國繪畫史,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山水畫在他的作品中成型,人物畫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完善,尤其是他的畫論“傳神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標誌著中國繪畫的覺醒,亦使他成為中國繪畫理論的奠基人。
“巧藝門”中九則有關繪畫的故事,有六則都是關於他的,後來研究顧愷之繪畫創作及其畫論的人,也都會把它們作為第一手的資料而高度重視。顧愷之的著名畫論之作是《畫論》、《魏晉勝流畫讚》以及《畫雲台山記》,都收錄在唐代張彥遠的《曆代名畫記》中,論點實多,而以“傳神論”最為突出,“傳神論”的核心是“以形寫神”。他首先把“神”的概念引入到了繪畫美學領域,提出繪畫藝術美的最高要求是傳神,把人們的審美視覺由對外形美的關注引入到了對於內在精神美的關照。顧愷之的“傳神”主要是指人物畫,而後謝赫又把“神”分解為“氣韻”,作為“謝赫六法”的觀點之一;宗炳和王微在畫論中還把它引入到了山水畫,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神論”在文學、美術以及其它藝術領域都得到了重視,一直影響著藝術創作。
在人物畫中如何做到傳神?有人根據顧愷之的相關文字歸納出三個方麵的內容,首先是通過對對象的外形、動作等的藝術表現,取得傳神的途徑,亦即顧愷之強調的“容儀”、“骨法”、“服章”、“奔騰大勢”等。這應該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傳神在於人物的眼睛等“點睛之節”。在“巧藝門”中有一則故事就說顧愷之畫人像數年不去點睛,人問他緣由,他回答說四肢的美醜無關乎畫的奧妙,畫像的傳神之筆就在於這裏麵。還有一則故事說他為裴楷畫像,臉頰上添了三撇胡須,並說這樣才能表現出裴楷的才華識具來,看畫的人看來看去,也覺得神采氣韻比原來強多了。都為著名的事例。再次是人物之間以及人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亦為傳神的關鍵。書中另一則故事就說顧愷之為謝鯤畫像,把人物放在岩石中,以此來襯托人物的品行節操。
顧愷之的“傳神論”被認為是中國美術史上最早問世以及最為完備的畫學理論,它的產生除了個人的繪畫實踐和理論歸納因素之外,社會環境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在“巧藝門”中有一則另一位大畫家戴逵的故事,亦能作一些佐證。戴逵比顧愷之年長十餘歲,但他隱居不仕,是著名的大隱士、大畫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雪夜訪戴訪問的就是他。故事說戴逵中年以後畫佛像極為熟練妙絕,不過太尉庾亮的兒子庾龢看了之後卻對他說:“佛像神韻過於世俗,是因為你的世俗之情未盡的緣故。”戴逵說:“隻有務光大概能免去你的這個批評。”務光是夏朝時的隱士,是不問世事、不食人間煙火的,戴逵顯然極不讚成庾龢的觀點。實際上魏晉至唐,繪畫題材最多的還是佛像畫,戴逵當時,佛教及佛像畫自域外傳入,都麵臨一個“中國化”的問題,戴逵就把佛像畫“世俗化”,亦即“中國化”了,為中國美術史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這為題外話。這則故事的另一個關注點是,庾龢對於人物畫所表現出來的“神明”,亦即“精神氣韻”的關照,是極為重要的,它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環境。魏晉時期,朝廷選拔官員推行九品中正製,清議玄談之風盛行,人的精神氣韻成為品評的重點,整個社會的“重神”意識較為普遍,所以庾龢關注一幅人物畫作中的“神明”也就不奇怪了。因而,可以看出,顧愷之的“傳神論”,應該是時代的產物,是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偉大的畫家通過自己的實踐和智慧把它變為真理了。
“遷想妙得,以形傳神”,在今天仍然有著巨大的影響。
原文
【巧藝21·7】謝太傅雲:“顧長康畫,有蒼生來所無。”
【巧藝21·8】戴安道中年畫行像甚精妙。庾道季看之,語戴雲:“神明太俗,由卿世情未盡。”戴雲:“唯務光當免卿此語耳。”
【巧藝21·9】顧長康畫裴叔則,頰上益三毛。人問其故?顧曰:“裴楷俊朗有識具,正此是其識具。”看畫者尋之,定覺益三毛如有神明,殊勝未安時。
【巧藝21·12】顧長康畫謝幼輿在岩石裏。人問其所以?顧曰:“謝雲:‘一丘一壑,自謂過之。’此子宜置丘壑中。”
【巧藝21·13】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精。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