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與孝

有關魏晉時期忠與孝的問題,《世說新語》中的故事很多,都能有所表現,亦有專門的研究家就此題目做過文章。忠與孝,概括地說,儒家的核心理論就是它了,它的本質就是兩個字,“唯上”。漢自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學說成為統治集團的思想武器,一直占據著社會思潮的高峰,即使到了玄學隆盛的魏晉時期,亦無例外。

《世說新語》“政事門”中的第一則故事,說陳寔是太丘長,大縣為令,小縣為長,也就是一個縣長的職務吧。當時官吏中有一個謊稱母親有病而請假的人,被他發覺,拘捕了他,就命令人把他殺掉了。主簿這時請求交付獄吏拷問他的其它罪行,陳寔說:“欺君不忠,詛咒母親生病是不孝,不忠不孝,他的罪行沒有比這更大的了。審察其它邪惡行為,難道還有比這罪行更嚴重的嗎?”要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家夥簡直就是一酷吏,但當時的社會形態就是這個樣子,人們並不覺得很出格,曹操殺孔融,司馬昭殺嵇康、呂安,就都是以不孝作為借口的,儒家的倫理思想已經成為政治實踐而大行其道,《禮記》、《孝經》等儒家經典的內容就是社會規範的標尺。

有些孝行就還讓人覺得很荒唐,以至於愚昧。“德行門”中有一則王祥的故事,說他侍奉後母非常謹慎。家裏有一棵李子樹,結的果實特別好,母親一直讓他看守著。有一天風雨突然來臨,王祥就抱著樹哭了起來。王祥曾在另外一張**睡覺,母親在黑暗中前去砍殺他,正巧王祥起來小便,砍刀空砍到了被子上。王祥回來後,知道母親為此遺憾不止,便跪在母親麵前請死。母親因此被感動而醒悟,以後就像愛自己的兒子一樣愛他了。《晉陽秋》中還有一則王祥的故事,更像是神話傳說,說王祥的母親患病,寒冬天裏需要生魚,王祥就解衣融冰,恰巧一處冰消的地方就有小魚跳了出來。這即是至今亦還流傳於民間的王祥臥冰救母的故事。

忠、孝本為一體,但在現實生活中,又不完全是,讓當時的人們很糾結。“言語門”中有故事說桓溫率軍伐蜀進入長江三峽,兩岸懸崖峭壁,高聳入雲,峽穀中波浪奔騰,水流湍急,於是歎息說,既做了忠臣,就不能做孝子了,怎麽辦?劉孝標注中解釋說桓溫此時行走在益州,當是想起了漢時益州一先一後的兩位刺史王陽和王尊,王陽為了盡孝辭官而去,而王尊則看不起王陽,不做孝子而做著忠臣,所以桓溫就有了忠孝不能兩全的感慨。忠與孝就是這樣交織在一起的。

在《世說新語》“尤悔門”,一則故事說溫嶠起初接受劉琨的派遣,渡江奉表勸說元帝即位,母親崔氏堅決阻止他,溫嶠割斷了衣裾義無反顧地走了。到他已達尊貴的職位時,鄉評仍然不獲通過,每次進爵,都要皇帝親自發詔書特進。漢時選拔官員,采用的是九品中正之製,鄉評裏選是必須的,溫嶠不孝,在鄉裏肯定過不了,但又功績顯著,朝廷總不能虧了他,所以隻好破格提拔,由皇帝來親自出馬下詔書了。當然,這也許是時人把孝悌之義看得極為重要的另一個原因吧,因為要走仕途,不孝是絕對不行的,因孝行出色被選拔為官員的也很多。

不過後來,在忠與孝的問題上,經過大量的社會實踐的論證,統治集團就有了一個傾向性的原則是,孝先於忠,親先於君。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解釋這一現象說,“因為天位從禪讓,即巧取豪奪而來,若主張以忠治天下,他們的立腳點便不穩,辦事便棘手,立論也難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唐長孺在《魏晉南朝的君父先後論》中則說,“自晉以後,門閥製度的確立促使孝道的實踐在社會上具有更大的經濟上與政治上的作用,因此親先於君,孝先於忠的觀念得以形成。”但無論如何,一個客觀的事實是,忠與孝的思想,仍然在而今的現實生活中發揮著十分有力的作用。

原文

【政事3·1】陳仲弓為太丘長,時吏有詐稱母病求假。事覺,收之,令吏殺焉。主簿請付獄,考眾奸。仲弓曰:“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考求眾奸,豈複過此!”

【德行1·14】王祥事後母朱夫人甚謹。家有一李樹,結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時風雨忽至,祥抱樹而泣。祥嚐在別床眠,母自往闇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還,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母於是感悟,愛之如己子。

【言語2·58】桓公入峽,絕壁天懸,騰波迅急。乃歎曰:“既為忠臣,不得為孝子,如何!”

【尤悔33·9】溫公初受劉司空使勸進,母崔氏固駐之,嶠絕裾而去。迄於崇貴,鄉品猶不過也。每爵,皆發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