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標媽媽

《三字經》裏有句話說,“子不教,父之過”,好象孩子的教育父親發揮的作用要大一些。其實,一個孩子從啟蒙教育開始,母親的作用是最直接的,大部分父親因為社會活動較多或自然屬性原因對孩子是趨向“疏於管理”的。在《世說新語》“德行門”中就有一則故事談到,謝安的夫人問謝安說,怎麽從來不見你教育孩子啊?謝安回答說,我常常在教育孩子啊。他的意思是自己平日裏注重默默的言傳身教。可見母親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晉時名臣陶侃的母親湛氏就是一位餘嘉錫先生稱為“有晉一代,唯陶母能教子,為有母儀”的“國標媽媽”。

說湛氏是國標媽媽,是說她教育孩子的行為符合國情,富有中國特色。《世說新語》裏有關湛氏的故事僅有兩則,都在“賢媛門”,而且都很出名。一則說,陶侃年輕時作管理一種捕魚設置的小官,曾用陶罐裝著醃製的魚送給母親,母親退回並回書責備說:你做官卻用公家的東西送我,不隻對我無益,反而增添了我的憂慮啊。另一則說,陶侃年輕時家裏貧困,和母親住在一起,有一年冬天同郡很有名氣的孝廉範逵投宿陶家,且有很多的馬匹和隨從。湛氏對兒子說,你隻管到外麵留住客人,我自己想辦法。她把長發剪下作假發賣掉換米,把房柱子劈開一半作柴火,鍘碎幾個草墊做馬料,傍晚擺了精美的飯食招待了他們,給兒子贏得了美名。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說湛氏是國標媽媽,是說她教育的成果很理想。《晉書·陶侃傳》比較長,大致說他早年孤貧,生性聰敏,勤奮惜時,孝敬長輩,勤於吏職,作戰英勇,工作能力也強,因而在官場混的還不錯,由魚梁吏的小官一直作到荊州刺史,後來平息蘇峻反亂因功還被封為長沙郡公。做大將軍時皇帝都讓他可以佩劍上殿,晚年也能夠善終,活了七十六歲。他竟然有十七個兒子。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作官也是一種人生境界了,後朦朧詩人陸憶敏在《沙堡》中有詩句雲:“作官就是榮譽,就能騎在馬上,就能找到水源。”在中國,陶侃,人生算是比較華麗了。

當然,一個人成功、成長的因素是多方麵的,然而,有晉一代,象陶侃這樣沒有良好的社會背景和家庭環境,要一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母親的教育就相當重要了。在陶侃的成功之路中,湛氏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時時教育自己的兒子在中國傳統道德的規範下嚴格要求自己,比如象和同僚喝酒這樣的小事,直到母親死後他還記著遺訓不多喝一杯,真正顯示著母親超俗的影響力。

現在是喊叫同國際接軌和弘揚國學的多元時代,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成功的標準也呈現多元化的發展,但培養一個真正的人的目標是永遠不會變的。在一個真正的人的成長過程中,除了孩子的自身因素以外,“國標媽媽”這種現象也是值得思考的。

原文

【德行1·36】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答曰:“我常自教兒。”

【賢媛19·20】陶公少時作魚梁吏,嚐以坩鮓餉母。母封鮓付使,反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

【賢媛19·19】陶公少有大誌,家酷貧,與母湛氏同居。同郡範逵素知名,舉孝廉,投侃宿。於時冰雪積日,侃室如懸磬,而逵馬仆甚多。侃母湛氏語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為計。”湛頭發委地,下為二髲,賣得數斛米。斫諸屋柱,悉割半為薪,銼諸薦以為馬草。日夕,遂設精食,從者皆無所乏。逵既歎其才辯,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裏許。逵曰:“路已遠,君宜還。”侃猶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陽,當相為美談。”侃乃返。逵及洛,遂稱之於羊晫、顧榮諸人,大獲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