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不齊名

施蟄存《唐詩百話》是一本好玩的書。他由七十三歲寫到八十歲,一百個話題,把唐代三百年的詩風寫完了,涉及到的詩學名詞三百五十六個,書後加有索引,也方便查閱。更重要的是,全書風格是隨意的,不象讀教科書那樣費勁。那年冬客居南國,總覺日子太長,就閑閑地翻著看,看了一半,卻踏上了歸途,後來放下不看了,心裏總是有些憾意,直到這幾天的夜裏,翻著李白和杜甫的時候,才覺得以往讀書的輕心,放走了李杜不齊名這個好題目。

施先生說,在開元、天寶年間,人們隻知道李白,而不知道杜甫,證據是《河嶽英靈集》和《中興間氣集》裏都隻收李詩而不收杜詩,這是兩部唐人所編的集子,由此知李杜在當時並不齊名。一直到元稹為杜甫作墓誌銘,極力推崇杜甫,以為非李白所能及,尤其在韓愈作“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調張籍》)之後,論詩者才以李杜並稱,而後,“李杜優劣論”便曆代以來爭論不休。(《唐詩百話》之“杜甫《哀江頭》”)

李白大杜甫十一歲,他出名很早,“李白於開元末年到長安,得到賀知章的吹噓,玉真公主的提拔,玄宗皇帝的賞識,很快就供奉翰林,成為煊赫一時的宮廷詩人,每一篇新詩,都傳誦天下。”而“杜甫在長安六七年,默默無聞。”(同上)

施先生還說,一般人以為杜甫在當時就以詩著名,其實不是。他出名的時候,人家還不很欣賞他的詩,他是以上疏救房琯而著名的,因為當時房琯以兵敗得罪,無人敢替他申辯,杜甫不顧自身危險,依然決然向肅宗上疏。他這一行動,震驚了滿朝官員,一時朝野傳言,使他出名了。他也被罷官,他的詩《旅夜書懷》中有“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的句子,講的就是罷官這件事,這件事是他一輩子的思想矛盾和牢騷,他用兩個反語,很含蓄的發泄了。(《唐詩百話》之“杜甫《五言律詩二首》”)

這件事,穀林先生在讀《唐詩百話》時,著重地談了杜甫的“名豈文章著”問題,也善意的把施蟄存先生“連坐”了,提起了當年施蟄存和魯迅之間有關《莊子》和《文選》的文壇典故,說來話要長了,就不說了。對大先生,要論文章,沒有說的,但要論及他和他的論敵,以我的才學,還是說不好,不好說,不說好。

回頭說李杜的齊名與不齊名,原來不齊名,後來齊名了,是後來的人出於自己的需要,讓事實改變了。雖然杜甫的詩作的很好,也足以和李白齊名,但在時間上,還是改變了事實。曆史上,象這樣的事情很多,不僅僅局限於文學領域。把死人與活人相提並論,把大人與小人相提並論,都是一路子的把戲;用於整人的目的也罷,用於頌人的目的也罷,也都是一路子的貨色,隻有到了後來,或者後來的將來,我們才慢慢地明白過來了,真是人生如戲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