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了資料,李敖便活不成了。

6、據本人目前掌握的東西看來,以上所謂的柏楊“六大醜”中,第六醜才是目前唯一能立得往腳的,即柏楊確實對他人的文章做過手腳,確實“暗中竄改江泐先生的原文”,把“秉筆直書的李敖”從中刪去,柏楊此舉確實“跟他口中的仁義道德不相稱”,所以,一向忠厚、誠懇的柏楊務必開誠布公,就此事給公眾一個明確的答複,否則恰恰應證了他自己提出的、中國人“死不認錯”的醜陋。

不過,柏楊刪去“秉筆直書的李敖”之舉使本人產生了另一種聯想:柏楊與李敖之間存在著相當大的過節,這不是憑“文人相輕”四個字就能化解得開的。

為協調柏、李之間的矛盾,美國科學家孫觀漢曾寫《將相和》一篇,將柏李關係引申為戰國時期廉頗藺相如的關係,但未說明柏李二人誰是“廉頗”誰是“藺相如”,隻希望他倆合作起來,“暫忘自我,多為困苦中的人民著想,並替他們做些康樂工作,可真是理想的美事了。”

然李敖看孫觀漢的《將相和》以後,仍不依不饒,且厚著臉皮一廂情願地自比藺相如起來,曰“這一‘美談’的達成,乃在於廉頗知道自己大錯特錯以後,‘就立刻負荊向藺相如請罪’。”曰孫觀漢“這種大義的施展,恐怕太掩護廉頗了吧?”曰孫觀漢“顯然被他對柏楊的私情蒙蔽了、軟化了。”曰“我爭的,正是人間天理啊!”……不說罷了,經李敖這麽一說,本人倒覺得柏楊才是謙和大度的“藺相如”,而李敖隻能充當灼灼逼人迷途不返的“廉頗”了。

不管怎樣,為了讀者,為了公理,為了真相,都請柏楊不再沉默,出來說一說!

2006.6